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晚报:李校堃的峰会96小时|一位科学家的“生长因子”
  • 作者:记者 麻温柔 文:余日迁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高雪纯 柳小丽   字数:2464   浏览:3578
  • 视频链接:

    10月19日23:00,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一场重要的科技项目论证会仍在进行,4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院士,我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正在会场激烈地讨论着。

    这是记者跟随采访的第96个小时。在过去的4天里,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医科大学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参加了大大小小26个论坛、会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院士会晤、洽谈,用“最强大脑”的国际合作创造丰硕成果。

    李校堃在青科会现场

    李校堃在青科会现场

    结束这次采访任务,记者回头又看了一眼会议室里的李校堃,因疲劳而声音嘶哑的他还在发言,他说的是:“温州再办几次青科会,未来会越来越好!”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十月的温州,秋高气爽,枝头硕果累累,李校堃的96小时青科会时间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中国基因药谷揭牌投入运营,浙南美谷项目签约;大健康系列论坛探讨后疫情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交流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数十位专家院士受聘成为温医大客座教授;从国外引进的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宋伟宏已经开始进行教育、科研、人文交流等实质性国际交流合作; 2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能级科研平台正在紧锣密鼓筹划推进中……

    记者问:“您都是院士了,为什么还要让自己这么忙?”

    他答:“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站在全球化合作的历史大势中,迎面而来的是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带来的重大机遇,李校堃没有时间去追求结果,每时每刻,他要做的便只是努力奔跑,抓住一切可以共享的资源、一起创造科研成果,一起共建教育格局。

    每天24小时,时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为了赢得更多的工作时间,李校堃每天只睡4小时。会议间隙、车上用餐,会场之间跑步前进,李校堃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李校堃和李兰娟教授

    李校堃和钟帷德教授

    坐车去会场途中,李校堃偶尔会转发一两条青科会新闻,下一次转场途中再打开手机,微信未读消息的红点点一下子滑不到头,让记者惊讶的还有他的朋友圈点赞数,1小时不到的时间,点赞4891。李校堃笑称,自己的朋友圈是个正能量宣传器。

    传承与接力,滴水也能穿石

    李校堃研究的领域是再生医学。他问记者,你知道人受伤后为什么皮肤会自行愈合?为什么蜥蜴断尾能长出一根尾巴,而不是两根?因为有一种神奇的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它能治疗溃疡和加速损伤组织再生,让损伤的皮肤得以较完美修复,“它会让你伤口愈合得恰到好处,这是细胞因子在起调节作用”。

    这是一个小领域,30年前国内国外几乎没人去做这方面的研究,李校堃在他的老师林剑教授带领下默默地在科学的道路上摸索。如今,老师已经故去,李校堃带领的研究团队有70后、80后、90后,现在已经到了第5代传承人,他们一腔热血扎根在“细胞生长因子”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之路上。他们发现了人体“抗衰老蛋白αklotho-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c (FGFR1c)-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FGF23)”三元复合物晶体结构,证实了FGF23是调控衰老及老年相关疾病的关键靶点,能指导未来抗衰老和代谢性疾病药物的开发;他们开发的美容护肤产品也获得同行认同;他们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开发为临床药物的国家,这些药物被用于重大灾害性创伤、国防战伤等的救治;他们研发的4种药物获批临床试验,他们拥有45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转化医学突出贡献奖等各类奖项。

    李校堃跟记者说,研究的领域无关大小,最重要的是对人类、对国家是否有用。

    作为温州第一位本土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说:“温州的服装、鞋业、拉链、纽扣、打火机产业都在国内国际占据强有力的市场份额,把一件事以小做大,干别人不干的事,是温州人的特点,也是温州这块土壤带来的特殊魔力。”

    他也常常对他的学生说,科研的道路崎岖难行,天亮前的黑暗时光最为难熬,但是为山九仞岂能功亏一篑,怀着滴水穿石的决心,咬牙走过去了,曙光便在山岙间乍现。

    白天当校长晚上当科学家 

    没干好的角色是“父亲”

    校长、院士、父亲和丈夫,李校堃有着四重身份,他很忙。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落地温州医科大学,他更忙了。

    记者问李校堃:“您现在这么忙,还有时间做科研吗?”

    他不假思索:“有啊,我白天当校长,晚上可以进实验室做科研。”

    “那您还有时间陪家人吗?”

    李校堃沉默了一会,低声说:“校长、院士、父亲和丈夫,四个角色里,没干好的是‘父亲和丈夫’。”

    李校堃有一个“二宝”,是个刚刚二岁半的女孩,聪明又漂亮。为了多跟孩子交流,他把房子租到了温州医科大学旁边。助手小王说:“平时工作间隙,校长实在想孩子了,会轻轻跟我说‘把孩子带隔壁会议室,让我抽空陪她玩一会儿’。”

    青科会期间,李校堃的日程表以小时为单位被密密麻麻地切成碎片。19日晚,赶赴一个科研项目论证会途中,他给妻子打视频电话找孩子:“贝贝呢?贝贝呢?贝贝,贝贝,你干什么呢?玩什么呢?”

    电话那边,孩子露了一小脸,说:“爸爸,爸爸,等你回来,跟我在一起,你安心工作,拜拜……”

    10多秒的通话,李校堃拿着手机乐了半天。

    10分钟后,论证会就开始了,会议一直开到了24:00。

    【人物名片】

    李校堃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药学学科带头人,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长期致力于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蛋白药物的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和新药研发、临床应用和转化医学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开发为临床药物。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