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新闻:青年与未来 教育与创新 中外大学校长圆桌会议共话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
  • 作者:程潇潇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黄佳丽 高拓   字数:3202   浏览:3554
  • 科技创新是经济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是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重要发源地。深化教育与科研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助力科技创新与未来教育有机融合成为大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10月17日晚,一场推进教育与科研深度融合,构建科研与教育互助相长的良性互动的“中外大学校长圆桌会”,作为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首场主旨活动,在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汇集二十余所海内外知名高校校长、院士专家,共话青年成长与未来发展,教育共享与创新引领。

    此次圆桌会以“青年与未来 教育与创新——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为主题,由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平行论坛组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国内国外云端互动、同声传译的方式进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吉林大学等4所高校校长发表主旨演讲,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6所高校校长在三个平行圆桌讨论会上就“科技创新发展”、“教育未来发展”与“新时代人才培养”主题交流分享。

    “大学从来都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大学必须且只有在与社会互动中才能形成自身价值和特色。”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峻峰教授分享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南京大学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架构和科研模式创新,实现服务区域经济。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从温州医科大学的百年历史传承与六十年办学积淀娓娓道来,阐述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路径的话题。

    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推动各国高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如何增进全球各国青年英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嘉宾们聚焦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中热点议题,进行了高峰对话。

    肯·斯隆、丁炳硕、尤芳达、罗姆·奇拉努克罗姆、霍华德·珀塞尔、刘良、高松、张希、陈国强、沈洪兵、李校堃等重要嘉宾通过现场或连线的方式参加本次圆桌对话。

    他们在此凝聚共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与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要在教育中融合科技发展成果,在创新中汲取教育改革精髓,推进教育与科研深度融合,构建科研与教育互助相长的良性互动。

    正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在发言中讲道:“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接产业化的需求、迎接国际化的挑战,是时代赋予我们,更是赋予每一位青年科学家的重大课题。中医药学可以历经风雨洗礼,大浪淘沙而兴盛、经久传承而不衰,正是因为它恪守中正仁和的内涵,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并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多元并蓄的新医学发展模式。这就是一个传承、融合与创新的过程。青年科学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过程不断磨砺,成为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人。”

    此次圆桌会为青年对话科技,青年共话教育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高校青年教师代表、青年学子代表等近300人参加了本次圆桌会。活动前夕,还推出了线上互动问题征集,得到不少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提出了诸如青年教师的未来成长之路、如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后疫情时代的高效学习方法、多元思维培养等等问题。活动现场,设置了观众互动环节,求知青年们在此次圆桌会上获得宝贵启发。

    校长说

    科学研究新模式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峻峰教授

    “大学从来都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大学必须且只有在与社会互动中才能形成自身价值和特色。”张峻峰分享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南京大学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架构和科研模式创新,实现服务区域经济。

    他分享道,南京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与此同时,通过打造具有南大鲜明特色的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实现一流本科教育和创新研究生教育的卓越引领,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现今,南京大学的校友遍布全球,而长三角区域尤为集中,他们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在科学研究方面,张峻峰着重提及,南京大学针对国家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原创驱动式科研新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方面取得进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人类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非常时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张峻峰说,大学要为人类发展、全球秩序演进服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路径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

    李校堃从温州医科大学的百年历史传承与六十年办学积淀娓娓道来,阐述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路径的话题。在他看来,地方院校囿于区域的局限、有限的资源,有着不少校名带着“地”名的尴尬,地方医学院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不少,比如,优势特色学科领域较少:缺乏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高精尖缺”人才团队和梯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等等。地方院校要如何爬坡过坎实现转型发展?他建议,要挖掘“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注重对传统的传承和对创下发展的大胆实践,同时充分利用因地域特点所形成的优质医疗圈的丰富资源,以促成地方院校前进道路上的跨越、突破和拉升。

    “基础、临床二者不光不能有任何偏废,还应积极谋求学科深度融合交叉”“要以临床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着力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两条腿走路’”……李校堃就温州医科大学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一体创新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强调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医院基础与临床等关系的重要性。他以温医大特色学科——眼视光医学,开创了中国眼视光学“六位一体”新模式,以及药学、检验医学等特色学科,先行先试开创的全科医学等为例,论述了地方院校如何打造“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科学格局。

    全力推进中医教育传承创新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

    周朝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院和医疗制度,秦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专门法医“令史”,西汉《五十二病方》是世界上最早的医方书,南北朝太医令秦承祖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徐建光例举了一连串中医创造的“世界第一”,以证祖国医学的源远流长,同时开启了他有关《全力推进中医教育传承创新发展》的演讲。“中医学是历久而弥新的很多思想、理论和实践已经走在了当代科学的前面。”他继续举证,青蒿素类抗疟新药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使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成为可被治愈的白血病,汉防己碱被证明是埃博拉出血热有效药物,如此种种,都是新世纪中医对世界卓有贡献的证明。

    “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学难题,离不开根植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传统,离不开中西医并重的国策。”徐建光以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国推行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取得显著成果为例展开论述,提出中医药大学应推行“中西并重、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徐建光看来,传统医学走向世界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教育要破除中西医“语言”隔阂,大胆突破机制约束促进中医教育传承创新。“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接产业化的需求、迎接国际化的挑战,是时代赋予我们,更是赋予每一位青年科学家的重大课题。中医药学可以历经风雨洗礼,大浪淘沙而兴盛、经久传承而不衰,正是因为它恪守中正仁和的内涵,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并与现代医学融合贯通,逐步形成了多元并蓄的新医学发展模式。这就是一个传承、融合与创新的过程。青年科学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过程不断磨砺,成为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人。”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