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晚报:盐见敦郎:45年的中国心
  • 作者:佚名    通讯员单位:温州晚报   编辑:曹素素文/摄   字数:   浏览:3392
  • 人物名片

    盐见敦郎,在温日本人。1939年生,温州医学院特聘教授。获温州市政府第五届“雁荡友谊奖”。

     引语:

      45年前,25岁的他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日语老师,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

      见识过中国“文革”的他,一直保持着学者的淡定。自从他踏上这片国土起,他的人生与这个国家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说,“儿时,因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而喜欢中国。自从来到中国任教后,是因为喜欢这里的学生,而热爱这个国家。”

    “走后门”走到中国

     1964年,25岁的盐见敦郎来到北京,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简称北二外)任日语老师。这年,该学院刚成立,教师普遍都很年轻,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

    同他来到中国的还有夫人美惠子女士。那时,她只有20岁,我们才结婚。盐见敦郎称自己能来中国,全赖走后门

    “那时,中国的外国人很少,珍惜程度堪比大熊猫。我们一年有三次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国宴的机会。”盐见敦郎自豪地说,他与夫人也因此有幸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酒席上总理与他们一一干杯问候。

    当时,“北二外”像他这样的外语教师是少之又少。“在我们学校,以‘听说’教学领先,我每天都在不断地说呀!从早上8点一直说到11点”,盐见敦郎说。当时,学院教日语的老师不多,他和中国的年轻日语老师比如卢友络老师一起扛着。虽然辛苦,但他很快乐,他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喜欢那里的学生。他看到自己所带的学生学习刻苦努力,感到很欣慰。

    从“贵宾”到“扫地出门”

    盐见敦郎在“北二外”一呆就是整整四年。但他真正执教却只有一年半——因为1966年,“史无前例”来了。

    在中国,作为一位外国人,盐见敦郎显得超然些,超然地看待他眼前正在发生的这场运动。但现实是,他的学生不再上课了,他也不能再教学了。他只好到面向日本发行的《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日本人正是通过这本杂志来了解中国的,他的工作是协助杂志社修改文稿。

    这期间,也有人问过他支持这个运动中的那个派系。他没有表态,他对哪个派系都不感兴趣,他只对汉语感兴趣。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运动,岂能容你事不关己地旁观,他被人质疑了。理由是呆在中国的老外可能是窃取国家情报的间谍。这个荒谬的说法出来时,盐见敦郎内心滑过深深的悲哀,他觉得自己与这个国家越来越远了!之后,他在《人民中国》杂志社的工作也失去了,他回到了日本。

    汉语学家回国后的尴尬

    回到日本的盐见敦郎想不到,自己竟要面对这样的尴尬——在中国,他被人防范;回到国内,他还是被人怀疑。

    当时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间铁幕森严。对他这样一个在红色中国待了4年的人来说,本国政府的怀疑,似乎有着充分的理由。每天出门,他身边总有几个警察跟着。好不容易,他找到了一份糊口的工作——在一家机器制作工厂当工人。面对机器的轰鸣,似乎汉语已远离了他。直到一年后,经人介绍,盐见敦郎来到中日文化贸易公司从事贸易工作。

    “还是要感谢广交会,它使我看到了另一个中国。在广交会上我看到了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世界,才知道中国有青田的石、佛山的陶、龙泉的瓷……”汉语又回到他的生活里,他的工作就是把日本改良的优质水稻介绍给中方,把中方的天然种子推荐给日方。他成为两国贸易的一架桥梁。

    但是,在红色环境里待了太久的盐见敦郎,在企业里总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在公司他仍常谈自己在中国的见闻。他遭到了企业领导的排挤,再次失业了。

    温州,真的是机缘巧合吗?

    当一扇门关闭也意味会有另一扇门为你打开。正当盐见敦郎感觉前途一片渺茫时,京都花园大学找到他,邀请他到该校任汉语教师。

    1975年,尼克松访华也好几年了,中日间的紧张局面开始有些缓和了,盐见敦郎再次想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带着花园大学的学生来了。此后,每年他总有一两趟来往于中日之间。1994年,在参加“北二外”30周年的校庆时,他碰到了自己的学生、曾任温州医学院的党委书记陈惠生,于是有了之后的温州之行。

    1994年来温州,对这城市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记得和妻子两个人是蜷曲着身体坐在当时温州的出租车——菲亚特里,逛了一圈温州城。那时候温州的最南的地方就是龟湖路,也没有车站,没想到15年后,这个城市发展得这么快,快得我都认不出来了!”

    2005年,温州医学院的日语专业正式设立,老学生自然想到了老先生,医学院的党委书记陈惠生邀请他来院授课。

    热爱中国,正视历史

    20069月,盐见敦郎的日本朋友知道他在温州医学院授课,推荐他看一本仁木文子所撰写的历史文集《震灾下的中国人虐杀》。

    事件发生在1923年日本东京大地震时,地震后发生了800名中国人被暴徒乘乱杀害事件,其中有600名是温州人。为此,温州老乡在华盖山上立下吉林义士王希天君暨温处旅日蒙难华工纪念碑来纪念此事。但到1944年,温州沦陷时,这座纪念碑却被日本人捣毁了。在仁木文子的书中有此碑的相关图文记载。

    盐见敦郎看过此书义愤填膺,马上去华盖山,凭吊这段历史。值得庆幸的是,他看到这块碑已重新坚立在那里。历史还是不能被后人忘记的呀!现在的学生是要好好看看这段历史,这本书只要有一定的日语基础的同学都可以翻翻!盐见敦郎意犹未尽地说道。

    在这之前,盐见敦郎知道以前有很多温州人在日本创业的,但此事件后温州华侨在日本的很少。他一直希望有更多的温州人到日本创业发展。

    为学院捐赠日文书籍

    他总是有这么一颗赤子之心。刚来学院,发现医学院图书馆日文书籍不到百来册。没有书学生们就没法自学,惋惜之余,他想到将自己手头的书籍捐赠给学校。但个人的力量只能尽微薄之力,他又想到自己的日本友人,希望能征集到更多的日文书籍。

    在他的号召下,10000余册的日文原版图书从日本四面八方汇来,其中有涉及社会、经济、科学等各个方面,也有很多还是成套的文学作品集。这些书籍不仅有很高的收藏和阅读价值,也价值不菲,总价约60万人民币。可以说这批书籍是温医历年接受海外友人捐赠图书中量最大的一次。

    “每次的书籍打包总要四五箱,需要邮资2000多元人民币,我们担心邮寄费太贵了,很多邮寄费先行支付。”盐见敦郎谦和地说道。每次他从日本过来,不仅带来很多教学参考用书、教学道具,甚至还会带上漂亮的日本和服。从上海或北京转运来的日语参考用书,大大丰富了医学院的图书资源。他也因此荣获温州市政府颁发的第五届“雁荡友谊奖”。

    而今,盐见敦郎的步调是闲适的,每个学期他总有一个月呆在温州。他说:“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能加深彼此国家之间的理解,使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发展下去,特别是希望日本和温州!”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