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骥几乎没有离开过“疫战”前线。
▲ 图为李骥(左一)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玉苹(右一)
从医院组建隔离病房起,李骥就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其中。1月29日,随着两例重症患者的转入,医院又组建了重症监护隔离病房,工作量再次加大,李骥的生活被切分成这样几个部分——早交班,组织医院各科室专家会诊,查看、调整、讨论重症患者的医嘱,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排除、隔离、确诊等部署,午休时间继续参加各级各部门的电视电话会议和会诊,一直忙碌到深夜……
一天半夜,医院收进一名疑似患者,情况十分危险,“患者肺部感染,且有三年的冠心病病史,还伴有发烧、白细胞低等临床症状,入院后他突发胸闷,出现血压下降、心梗等症状。”回想起当晚的情形,李骥用了“危急”二字来形容,一整夜,她都在劳心奔波,组织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ICU等科室医生前来会诊,“经过层层排查,我们最终确定这个病人非此次疫情患者,并为他制订了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这些日子,像这样与死神的竞速,李骥就经历了三个通宵。
“大家都说,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要冲在第一线,我虽不是党员,但我是九三学社社员,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疫情严峻,应当冲锋前线。”李骥说,因为每一天都是工作日,让她甚至淡忘了“星期几”这个概念。
2003年抗击SARS时,年轻的李骥就战斗在了第一线,在医院的发热门诊,她接诊了温州第一例疑似病例。“当年,在我们上一线,张启瑜老院长亲自为我们每个人都注射了一针丙种免疫球蛋白,以作预防。”李骥回忆道,“那一针里,有祝福,有鼓舞,更有期许。”
17年后,她已从一名青年医生成长为后生眼中的前辈、榜样,角色转换之间,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与担当。“相较于SARS,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病率低,但潜伏期较长,前期病症不明显,因此防控难度更大,”李骥说,“所以我也一直鼓励奋战在一线的同仁与后辈,相信我们只要做好前期的筛查、防控措施,不久就能拿下拐点,赢得最终胜利!”
为了让患者的就诊更加便捷,提高前期筛查防控的效率,在李骥等医生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针对此次疫情,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为发热门诊的病人提供“绿卡”,让他们可以直接办理入住手续。
而在这张“绿卡”背后,李骥需要做好许多前期工作:与就诊医生的沟通,为相应科室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到达情况……同事们一边笑言她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一边又心疼她从大年廿九工作至今,但李骥不以为然,她说:“如果这些工作能换来病人更及时地诊治,我想,我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