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黄益灯,医学博士、博士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市首届瓯越名医。曾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奖项。作为第一发明人,拥有十余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
耳聋耳鸣、蓝巩膜,更可怕的是可能稍微碰一下骨头就会断裂。23岁的阿丽(化名)患有脆骨症伴有双耳硬化症(脆骨症,属稍碰撞骨头就会断裂的家族遗传病例。人们常称这类患者“瓷娃娃”)。患有如此疑难罕见病的她,日前在温州找回声音。
1月14日复查,听力恢复良好,阿丽不停地给黄益灯医生道谢。20多天前,黄医生施展拿手功夫助她康复。当天,麻醉清醒后,耳朵里还塞着海绵,她直呼“听见了”,耳鸣也减轻了。
不走“寻常路”
施展“置换术”
阿丽说,在找到黄医生之前,她其实去过外地不少医院,但因为身体情况太特殊,每次都失望而归。
“简单来说,就是耳朵里硬化的镫骨把声音挡住了。”黄医生这样通俗地讲解耳硬化症。他说,这就需要换掉硬化的镫骨。
耳硬化症手术治疗是耳科的难点,特别考验耳外科医师的基本功和手术技巧。既往手术,需在耳道里切口,创伤大,恢复慢。黄医生说,阿丽患有脆骨症,这就意味着手术时出血量要比正常人大得多,一般来说大切口的手术是做不下去的。
因此,黄医生不走“耳道内切口”寻常路,施展拿手的耳内镜下人工镫骨置换术。
耳内镜手术摒弃显微镜手术的弊端,更精细,局部无创口,恢复快。当天,黄医生为阿丽做手术。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在狭窄的耳洞里,掀开鼓膜,取下藏在鼓膜后的坏镫骨,换上人工镫骨。手术次日,阿丽就出院回家了。
看亲戚求医路 认准了求学路
耳朵听见了,阿丽满心欢喜,听到感谢,黄医生也很欣慰。因为,这位从山村出来走上学医路的男子,少时目睹了太多“求医难”,这也是他当初学医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里的亲人、亲戚生病了,在我们那里很难找到好医生,到温州市区看病,光在路上就要耽搁一天。” 黄医生是平阳腾蛟人,他说小时候看到这样的“求医难”很受触动,觉得家里需要有会医术的人,就认准了学医这条路。
1990年,他成功考入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现温州医科大学)。5年学习后,进入解放军118医院工作。
“当时我是被分到耳鼻咽喉科的。”黄医生说,毕业之初,他没有确定具体探索研究方向,这个“偶然”让他走上了“耳鼻喉”之路。
1999年到2004年间,他又在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攻读了硕士、博士。博士毕业后,他回到118医院开展了甲状软骨成型术治疗男生女调、女生男调,自体脂肪声带内注射术治疗声带沟及声门闭合不全性声嘶,激光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等2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当时温州地区的空白。
顶尖高手引路
走好钻研之路
博士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黄医生主要从事的是关于咽喉及头颈的工作。那么,为什么现在他特别关注耳,并一路钻研取得不小成果。
这就不得不说到他的老师、国内外顶尖耳科专家韩东一教授。
2011年,黄医生进入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博士后工作站,跟随韩东一教授从事耳部的基础及相关临床工作。
“耳科入门难,国内也特别缺耳科医生。”黄医生说,在跟随韩东一教授学习的日子里,他被“耳部的神奇魅力迷住了,一发而不可收”。而且,他认为,越难越要探索,认准这条路。
现在,黄医生主要从事耳内镜中耳微创手术,耳硬化症人工镫骨手术及人工耳蜗植入术。他是省内开展耳内镜下中耳及人工镫骨手术最早、数量最多的专家之一。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600余例耳内镜下手术,修补鼓膜成功率达95%以上。
原文链接:
温州都市报1月17日06版报道版面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