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看温州:温医大校长李校堃:把事情“做到极致”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 作者:金智宽 余日迁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赵妤婕 陈伟   字数:3891   浏览:6151

  • 李校堃团队资料图 温医大提供

    2019年1月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作为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获奖代表出席此次大会。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李校堃团队,也属于温州医科大学,更属于全体温州人。

    上周五,在李校堃即将启程赴北京参加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前夕,记者在温州医科大学校园内,对他进行了专访。

    【人物名片】

    李校堃,1964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

    1月4日下午,温医大校长李校堃接受记者采访 。温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日迁 摄

    一次奇遇,投身“生长因子”研究

    记者:据我们了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研究在医学领域曾不被看好,作为药物应用之前也没有先例。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投身这个领域的?

    李校堃(以下简称李):1992年,我在中山医科大学读博士研究生,兼任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我的导师、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林剑教授领我走上了“生长因子”的研究之路。而真正改变我的却是一次意外事故。

    一天深夜,我从图书馆骑自行车回学校,不小心掉到沟里,脸部着地,严重挫伤。医生经过简单处理后,告诉我要缝30多针,让我第二天再去手术。我吓坏了,心想,那不就毁容了嘛!后来,我突然想到,我们正在研究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修复创面,是不是可以用在自己身上?可是,当时学界认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能会导致细胞过度增生,存在成瘤风险。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经过思想斗争,我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就拿起原先准备在狗身上做实验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敷在自己脸上,并放弃了手术。没想到,十几天以后,我从镜子里发现,挫伤的部位竟奇迹般快速愈合,皮肤创面也没有留下疤痕。我感觉,这个东西还挺神奇的!

    这次奇遇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一头扎进了“生长因子”的研究领域,并坚定了信心。


    温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日迁 摄

    一路坚守,坦然面对质疑声

    记者:近30年来,您一直从事“生长因子”研究,能分享下心路历程吗?中间有没有想过放弃?

    李:药物的研发和做理论研究不一样,因为要做成产品并用在人的身上,就需要进行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试验。为了采集关键的实验数据,夜以继日、席地而睡是家常便饭。记得最久的一次,两个月没出过实验室,吃和睡都在里面。有一次累得睡着了,恰遇实验室停电,冰箱中冰块融化后流出的冰水把我惊醒。

    然而,挑战最大的还不是身体累或科研难度大,而是面对外界各种质疑的声音。我在广州时,很多人可能感到“审美疲劳”,碰到我就问,你怎么做来做去老是这个东西,能不能换个课题做啊。我解释说,这次不一样,我又发现了新的东西。就好像发明了面粉,不是就这样好了,还要想方设法把面粉做成包子、花卷、油条等。可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也不认可,所以,很痛苦。

    同时,国际生物学界也存在着使用“生长因子”药物可能导致细胞增生、长肿瘤等论调。我们在国际会议上作关于“生长因子”的研究报告时经常受到一些学者质疑。他们或许觉得:我们都没有做出来的东西,你们中国人是不可能做出来的。对此,我们用近30年持续深入的研究和和大量的临床实验,用国际认可的科研方法和论证方式,给全世界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中国研制的“生长因子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

    回看来时的路,我们确实曾经历痛苦、无助、绝望,甚至想过放弃。因为真的太难了,不是因为科学难,而是因为太多人都过于浮躁。

    一骑绝尘,科研实力领跑国际

    记者:随着您团队对“生长因子”研究的深入,最近几年你们又取得了哪些新的科研成果?

    李:这几年,我们围绕不同组织损伤修复的实际需求,重点针对重组蛋白药物临床转化和制剂开发的共性技术难题,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创新,适应症从过去单一针对烧烫伤,延伸到糖尿病溃疡等难愈性创面以及角膜溃疡、宫颈糜烂、脊髓损伤、整形修复等更广泛的再生医学领域。

    特别是,我们发现“生长因子”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糖尿病会导致足部溃疡、眼表溃疡及干眼症,最终导致截肢、致盲。这是因为血管长期“泡”在“糖水”里头,血管脆性发生变化,有血栓出现,导致血管出现病变,这是胰岛素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通过大量临床前实验发现,“生长因子”可以明显缓解血管病变、降血糖、解决并发症、修复胰岛。

    我们认为,这可能会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发现。

    记者:我们想了解一下,目前您团队对于“生长因子”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李:可以这么说,在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开发和产业化领域,我们团队已经进入了“无人区”,“领跑”国际。美国纽约大学、华盛顿大学、德州大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实力也很强,但我们走在了他们的前面,尤其是在转化方面。国际顶尖的《Cell》(《细胞》)系列期刊评价我们的研究成果为“里程碑式的发现”。在“生长因子”的产业化方面,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做得最好,因为第一类“生长因子”临床药物在中国产生,相关大规模临床数据也在中国。

    李校堃团队资料图

    一句良言,说出成绩背后的秘诀

    记者: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您的团队最终斩获这一荣誉?

    李:主要是要有“工匠精神”。记得2004年,瞿佳找到我,想“挖”我到温医大药学院当院长。他当时的一句话说到了我心坎里:“我们温州就是要你做的这种东西,别人不想做的,我们就把它做到极致。”“做到极致”,既是瞿佳对于眼视光学的追求,也是我对“生长因子”的追求。瞿佳对我说,我就搞眼视光,你就搞“生长因子”,咱俩一起搞。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当时,还有人开玩笑说,两个“瞎搞”的人搞到一起去了。

    事实证明,这种“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正是温医大“两面大旗”——眼视光和“生长因子”,如今能够站在制高点,取得一些成绩的秘诀所在。以小做大,以点带面,一招鲜吃遍天,这不就是温州人的精神吗?温州的打火机、纽扣、拉链,不就是把“别人不想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吗?这种精神在温医大得到了体现。温州早期的企业家,也是靠这种精神起家,但后来有些炒房、搞金融去了,偏离了正道。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我们要思考,温州精神要从到哪里寻找初心、实现螺旋式的升华?我觉得,需要温医大的这种“做到极致”的精神,就是要不断做深、做细,做成百年老店的精神。

    温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日迁 摄

    一份深情,推动温医大高质量发展

    记者:您团队的科研成果对温医大而言有什么积极意义?如何推动温医大高质量发展?

    李:我们团队所有人都怀着深情去做这个项目。这个好比打井,打得越深,井水就越多。我们通过深打“生长因子”这口井,探索到了很多未知的奥秘,发现它跟很多学科都产生了关联。比如骨科的骨骼修复、眼科的角膜修复、口腔科的牙齿修复、烧伤科的皮肤修复、内分泌科的糖尿病治疗等。

    所以,我们在“生长因子”领域的研究推动了温医大整体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我们发现“生长因子”跟许多疾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它神秘地调控了生命的整个环节。在新药的研发上,也有了更多的成果,比如治疗各种角膜病的贝复舒滴眼液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我们的团队非常年轻,其中“80后”的教授就已经有七八个了。

    记者:我们知道,温医大是一所专业性大学而不是综合性大学,如何更好地对温州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李:我在温州两所大学做过校长(温大和温医大),对这个问题有过思考。

    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大学密不可分,一个好的大学能孕育城市的产业。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哈佛大学与波士顿等,莫不如此。再举个例子,美国排名第一的医院——梅奥诊所,位于罗切斯特小镇,催生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医疗健康产业,成为欧洲王室、中东富豪、欧美政要、演艺名人首选医院。

    李校堃团队资料图 温医大提供


    一个梦想,促成“生长因子”产业在温州落地

    记者:您团队的科研成果如今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广东、安徽等地投产且产值不俗。但遗憾的是,目前相关产业并未在温州落地,这是什么原因?

    李: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我们的这个产业投资回报期比较长,往往是过了十年左右才产生盈利,导致许多本土企业不愿意做。但实际上只要熬过去,这类产业的回报率是很高的。另外,温州的产业政策、人才配套等方面暂时也还难以吸引一些优秀的外地企业前来投资。

    我想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温州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光靠企业的力量还不够,还要整合力量,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提供资金、提高城市承载力、美化城市环境等,来扶持产业落地以及发展。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光靠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这时政府应该就要有作为,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提供资金、提高城市承载力、美化城市环境等,来扶持产业落地以及发展。

    记者:您对于如何促进相关产业在温州落地有什么设想和行动?

    李:这正是接下来的十年,我希望实现的一个梦想,要把温州打造成全国“生长因子”研发和产业的高峰。不久前,我们打造了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整合医药研究院,就是希望带动温州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最近,我们还打算在“中国眼谷”做一个围绕“生长因子”的标志性产业。我们希望通过推动“生长因子”产业的落地来促进温州的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