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年励精图治,六十年薪火相承。
当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时,温州医科大学这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学府也走过了漫漫征程。她努力汲取着瓯江之滨特有的养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路高歌猛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突围跨越,探索出了一条地方医学高等院校的强校之路。
今天,温医大创下多个“中国第一”,以傲人的身姿跻身我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第一方阵。这一系列“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业绩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温医人砥砺前行、奋力书写的精彩华章,更是他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
这种精神,根植于温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在波澜起伏的时代变革中,偏居一隅的温州从来不惧困难,以“探路者”的角色,创造出举世闻名的“温州模式”。这片土壤,也因此蕴含着“无中生有”、“永不言败”的天然养分。1958年,当60余位青年从西子湖畔翻山越岭来到瓯江之滨时,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创业热情喷薄而出。在一穷二白、荒野建校的起步阶段,王维松教授的彩色《人体解剖学图谱》填补了国内空白;缪天荣教授的《对数视力表》发展成为国家标准;钱礼教授的《腹部外科学》影响了一代外科医生……前辈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温医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仁肃勤朴、求是奋发”的精神成为学校独特的基因和独有的风骨,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这种精神,交织着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基因密码。
在波澜起伏的时代变革中,温州人留下了许多彪炳史册的“第一”和胆大包“天”的壮举。这种血液里流动着的创新因子,时时激发着温医人在60年的办学征程中大胆创新,开拓进取。1988年,中国第一个眼视光学系在温州成立,温医大创新性地将传统眼科学与视光学相结合,形成享誉世界的眼视光学“中国模式”。如今的温医大眼视光,已形成教学、医疗、科研、产业、公益慈善和推广“六位一体”发展模式,并实现了诸多中国第一。正是这种独辟蹊径的发展理念,引领着温医大在奔涌向前的时代巨澜中,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药学学科聚焦当时不被人看好的细胞生长因子领域,长期深耕细作,在基础研究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医学检验,临床医学中的儿科、骨科、妇产科等学科均从中得到启发,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特色优势学科实现从高峰到高原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温医大四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浙江省属高校“零”的突破,2018年5月学校ESI学科综合排名位列浙江省省属高校首位……
这种精神,折射出温医人坚韧不拔的拼搏勇气。
没有区域优势、缺乏人才资源,前进的道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但勇往直前的温医大人始终满怀着不畏惧、不服输的激情,坚定着医学报国、追求卓越的信念。他们扎根温州,在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等方面,着力为温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他们放眼世界,以勇往直前的创新意识构建学科高峰,以只争朝夕的执着精神打造科研高地。从浙江第二医学院,到温州医学院,再到温州医科大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成长蜕变。今天的温医大,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小学校,而是坐拥3校区、占地1900亩的高等院校。5所附属医院、19所非直管附属医院,培养了20余万医疗卫生人才,留学生遍布五大洲,医疗服务覆盖浙南闽北3000万老百姓……这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温医人的艰辛与奋斗,承载着温医人的光荣和梦想。
这种精神,更彰显出温医人勇立潮头的使命担当。
“医学报国、教育强国”的家国情怀,流淌于代代温医人的血脉中,弘扬于代代温医人的行动上。多年来,温医大“以医疗和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并在发展的征程中不断注入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力量。围绕“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温医大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实施儿科振兴计划;探索合作办学,与康宁医院共建省内高校第一个精神医学专业;开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向全国推广“国标、省统、县管、乡用”的温医模式;形成了“特奥服务”“明眸工程”“幸福微笑”“生命相髓”等具有温医特色的医疗慈善品牌,“川藏青光明行工程”深入四川、西藏、青海等偏远地区,打造医疗精准扶贫的温医样板。
奋斗的过程,就是精神留存的过程。
“咸鱼翻身、筷子发芽、火腿走路”的学校精神特质,是温医大60年年来办学实践、干事创业的生动写照。当这种独特的温医精神代代相传,并不断转化为敢闯敢拼、拼搏进取的不竭动力时,温医大已经呈现出厚积薄发、生机盎然的良好发展态势,并创造了越来越多“变不可能为可能”的辉煌业绩。“温医大今天的成就,是一代代医大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地方办大学,不断在历史积淀中凝练特色,在改革创新中铸就‘温医大品牌’所取得的。”温医大党委书记吕帆说。
继承是船,创新是帆。今天,站在一甲子的历史新起点上,温医人已经凝聚力量、整装待发,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双一流”的梦想扬帆起航!
看温医大辉煌60年
看学界影响
从浙南一隅到全国知名 学科创新 诸多第一
今秋,温州医科大学滨海校区暨仁济学院新校区正式启用,“海景房”宿舍成为仁济学院2018级1600多名新生的热词。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借用温州卫生学校校舍办学的小学校,到拥有3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900亩,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的大学校。如今的温医大,已经是浙江省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并跻身我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第一方阵。
从一个专业,到形成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根植于温州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深入温医大人的骨子里。
1988年,中国第一个眼视光学系在温州成立,并陆续带来多项第一:首创的眼视光学专业被国际视光学界誉为眼视光学教育的“中国模式”;吕帆成为我国第一位中美联合培养眼视光学博士;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临床诊疗方面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位列2017年中国医院“自然指数”眼科第一……在这条具有中国特色并融入西方同类领域的国际化发展之路,走出了眼视光教学、医疗、科研、产业、公益慈善和推广“六位一体”发展模式。从1988年至今,该学科已经走出3000多名学生,中国约十分之一的眼科医生都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
眼视光这一特色优势学科的创新发展,催生了温医大人的创新动力,树立了温医大人的创新自信,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以药学学科为例,通过长期聚焦细胞生长因子与人类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将衰老“密码”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把生长因子FGF开发为一类新药,学科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学科。
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中的儿科、骨科、妇产科等均从中得到启发,走出了特色成长之路。近十年来,温医大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自然科学类排名全国第34位,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四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2%。
看人才培养
从177名新生到20余万名毕业生 立地顶天 两有两能
建校初期,学校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便全面展开,从1958年即招收5年制本科医学生。首届招收新生177名。建校60载,温医大为社会培养了20余万医疗卫生人才。近年来,温医大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一直位居全国前10%。在蔚为壮观的校友方阵中,既有发明宫颈癌疫苗而荣获欧洲发明奖的周健,更有许多扎根临床一线、服务广大百姓的业务骨干。
看人才聚集
从60多位“拓荒者”到“引才特区” 天下英才 平台聚智
60年前,两批60多位怀抱医学理想的教职员工,从西子湖畔的浙江医学院出发,一路颠簸来到瓯江之滨,以拓荒者的姿态,用青春和热情点燃了浙南医学事业的燎原之火。
人才是学校发展永远的主题,拓荒者虽可遇而不可求,但温医大“以情留人,以事业留人”,积极搭建人才与学校的共同发展空间。同时,引入大牌机构和大牌人才,通过建立跨学科、多层次的创新团队,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2018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高等研究院成立。高等研究院是一个具有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具备国际顶尖研究能力的研究机构,并以国际一流的硬件设施、学术氛围以及科研和生活待遇,如“引才特区”一般,持续不断地吸引国际一线创新型研究人才加入。
近年来,温医大共引进海内外各类高层人才300多人。随着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精准医学中心、生物医学研究联合研究中心(BDI)、国际眼视光创新综合体相继成立,美国科学院资深院士Charles R.Cantor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Katherine Siminovitch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世界级免疫学科学家Matthew Brown教授等世界级高层次人才加盟,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高端科研平台。这些平台也促使温医大的“本土”人才快速成长,整体教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并争取到更多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了“集中资源打造更高科研平台集聚高端人才,高端人才集聚又形成更高科研平台,更高科研平台又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 的良性循环,使温医大成为优秀人才不断汇聚、成长的肥沃土壤。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及医护人员10000余人(含附属医院),一批优秀教师入选国家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特级专家、省高校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的数量位居全国地方性高校前列。
看科研创新
从《对数视力表》到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研创新 聚智转化
回眸60年的科研创新之路,温医大的科研项目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凝聚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
初创时期的艰苦,造就了温医大人的坚韧不拔,而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始终是他们的精神坐标。缪天荣教授发明的《对数视力表》成为国家标准,钱礼教授的《腹部外科学》影响了一代外科医生,王维松教授的彩色《人体解剖学图谱》填补了国内空白,陈志康教授等人的《农药的解毒剂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李也白教授成功开展浙江省首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
创新驱动发展,进入新世纪,温医大倾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奠定了温医大科技创新的基石。依托科研大平台,温医大的科研创新陆续取得大项目、大成果、大产出,实现了大跨越。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级科技奖8项(参与4项),其中,学校2016、2017年连续两年斩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科研成果只有加快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造福更多百姓,才能实现科研的最大价值。
在眼视光领域,率先研发的国产准分子激光治疗仪,使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打破了该领域由“洋品牌”垄断的局面,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药学领域,基于生长因子研究成果基础上研制的具有细胞修复和再生功能的凝胶剂、滴眼液等已经具备走向市场的潜力。
……
2017年,科技部与省政府联合下文,批准温州医科大学省部共建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这标志着该实验室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实现了浙江省属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截至目前,温医大共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在集聚优质科研资源、推进产教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温医大不断发力、持续推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看国际交流
从36名自费留学生到生源遍布五大洲 开放办学 多元交流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温医大致力于构建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办学的管理新机制。1993年,学校获批招收留学生,从1999年起,通过互派等形式,正式接收来华学生,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及国内香港地区的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联合培养博士、互派学者、互派留学生等多个项目的合作。
2006年,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开始向全球招生,以满足国际化办学的需要。首批成建制的36名自费留学生,来自美国、印度、南非、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12年后的今天,巴基斯坦留学生纽曼已是温医大的一名外籍教师,他的室友成了巴基斯坦有名的医生,他的同学查尔斯成了加纳驻中国副大使。
温医大从2012年开始招生硕士留学生,2013年开始招生博士留学生。目前在校留学生总数800余人,生源遍及5大洲,形成了涵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影像学和护理学等学科的本硕博三个层次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
近年来,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等开放办学大背景下,温医大把握医学及相关生命学科具有世界共性需求和国际化指标水平的特性,开放共享,创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医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之路。
通过加入高层次国际学术联盟,温医大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的身影日趋频繁。学校已是中俄医学联盟、中美人才联合培养"1+2+1"计划、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中东欧国家教育联合会、“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联合国“学术影响力”项目和“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等7个国际联盟成员。
学生出国留学、教师出境讲学、教育资源跨境共享、开展境外办学,成为温医大国际化发展的新常态。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9个国家(地区)的120多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其中近20所高校为世界百强名校。同时,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全覆盖。
看国家情怀
从“温州防疫三套车”到助力“健康中国” 服务地方 善行天下
纵观温医大的百年文脉,“胸怀天下、医学报国”一直是学校不变的鲜明底色。
建校初期,尽管条件极其艰苦,温医大仍然积极组织师生上山下乡,积极参与传染病、流行病的防治和指导工作,为当时浙南地区的传染病防治立下汗马功劳。学校钮家淇、罗靖寰、侯兴江三位教师被称为“温州防疫三套车”。
时光流转,“医学报国”化为“健康中国”的推动力。在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征程中,温医大紧紧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在构建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作为主要建设参与单位,温医大为新时代温州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目前,温医大有5家直管附属医院,其中4家为三甲医院,在浙江省还设有19所非直管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其中,5家直管附属医院总计开放床位6500余张,2017年门急诊量达到910万余人次、出院32万余人次,医疗服务覆盖浙南闽北3000万老百姓。为了满足基层群众的看病需求,温医大托管文成县人民医院、泰顺县人民医院等11家县级医院,推动优质疗资源向县医院甚至乡镇医院下沉,独创的“医联体”模式为成为浙江省“双下沉,两提升”的样板。
在做好医疗服务的同时,温医大扎根温州,放眼全国,用一系列公益慈善行动打响了“爱心温州·善行天下”的慈善品牌。
2003年,国际特奥运动员康复项目全球首家合作中心在温医大授牌。
2005年,“生命相髓”工程启动,已有近3400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2011年以来温医大共有13名学子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2009年,“明眸工程”启动,帮助8200余名眼病患者重建光明。同年,“幸福微笑”工程启动,迄今已免费帮助2200余名唇腭裂患儿绽放“幸福微笑”。
2015年,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疗专家联合开展的“当代白求恩行动”落户温医大。
2018年,温医大-四川省小金县联合眼视光中心成立,温医大在中西部的联合眼视光中心达到了10家,标志着温医大历时7年的“川藏青光明行”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打造的“高校实施、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公益慈善“温医大”经验,正在不断推广到更多的偏远民族地区,为精准扶贫提供方案和借鉴。
在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责任感教育已成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胸怀天下”“爱心温州”在温医大人的课堂上不断讲演。
甲子华诞 群星璀璨
温州日报记者 潘舒畅
今天,温州医科大学迎来了60周年华诞。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温医大校史馆昨天上午开门迎客。校史馆展示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建设、科学进步、人才培养所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果,再现了一代代医大人肩负使命、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
从1958年建校至今,温州医科大学拥有一批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教师。培养了20余万名毕业生,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5大洲79个国家。其中不乏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校友和医学界的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更多的毕业生扎根一线,爱岗敬业,为缓解城乡群众“看病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