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日报:薪火一甲子 奋进新征程
  • 作者:记者 欧阳潇 林慎 通讯员 卞成德    通讯员单位: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编辑:江叶龙 卞成德   字数:4587   浏览:2984

  • 火炬接力跑现场。 温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巧将 摄

    从西子湖畔到瓯江之滨,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到坐拥三校区、跻身我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第一方阵——历经岁月洗礼,走过漫漫征程,温州医科大学即将迎来自己的六十华诞。

    前天,从初创原址——附一医公园路院区出发,途经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作为主校区的学院路校区,再到目前温医大主校区也是这次接力跑温州站主会场的茶山校区,学校2000多名师生以接力跑的形式,沿着发展路线图,追寻和铭记温医精神。

    这一路,虽然只有20公里,但对于温医人而言,却分明是悠悠岁月漫漫征程。

    60年前,两批60多位怀抱医学理想的教职员工,从西子湖畔出发,翻山越岭来到瓯江之滨,用青春和热情点燃了浙南医学事业的燎原之火。

    没有校舍,他们与温州卫校合用;没有办公用房,他们就在原温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木房、春草轩、池上楼办公;没有大教室,就在食堂上课…… 即便如此,王维松教授的彩色《人体解剖图谱》填补了国内空白,钱礼教授的《腹部外科学》影响了一代外科医生,缪天荣教授的《对数视力表》后来成为国家标准……60年,如同年轮的沉淀,“仁肃勤朴、求是奋发” “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已内化为温医师生的精神坐标,心心相连。

    1958年8月,浙江医学院分迁至温州建立浙江第二医学院,当年即招收本科生

    1958年10月,以所在地更改名为温州医学院

    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3年,温州医学院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

    2015年,学校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7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

    60年,温医人始终如蜡炬一般默默燃烧,以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的担当,以为人民培养好医生的责任,风雨兼程,一次次化茧成蝶,书写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目前,学校拥有学院路校区、茶山校区、滨海校区3个校区,5所附属医院,19所遍及全省的非直管附属医院;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创了眼视光学“中国温州模式”;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高层次人才数位居全国地方性高校和省属高校前列;临床医学类毕业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一直位居全国前10%;近日,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发布世界大学排行榜显示,温州医科大学位列世界大学排名第804位,国内大学排名78位,这说明温州医科大学已跻身全球优质大学第一方阵。

    60年,这一路薪火相传。不论是在物资匮乏的艰苦年代,还是经济繁荣时期,温医人始终与温州人民风雨同舟, 不仅为温州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温医精神更已经幻化为区域精神,成为温州精神的重要精神内核。

    当历史即将揭开新的一页的时候,温医人已站在新的征程上。继承是船,创新是帆,凝聚奋斗力量,为党的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书写华美篇章,是温医人不变的信仰。



    杭州校友取一瓢西湖水,寓意“饮水思源”。


    金华校友冒雨进行火炬接力。


    丽水校友雨中奔跑。


    温医大师生手擎火炬穿越象征温医大60年发展的“时光之门”。蔡强军 摄


    台州校友接力跑后在长城祝福母校。


    温医大国际生参与接力跑。

    一场奔跑,是一段历史的追寻;一次接力,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前天清晨6时10分,我市公园路附一医院区早已人声鼎沸,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擎火炬,在一大群身着红色T恤的年轻人的簇拥下慢慢向前奔跑,这支“红色方阵”一路从公园路经人民路、黎明路再至温医大学院路校区,最后到达温州医科大学茶山校区的大操场上,而火炬也从这位老人的手里一路传递下去。“红色方阵”所到之处,响亮的口号声和欢笑声莫不引发路人观看,不少市民纷纷停下脚步,拿着手机一个劲儿拍照……

    这正是“薪火一甲子,奋进新征程”温州医科大学纪念建校六十周年接力跑的一幕。当天,温医大共有2000余名师生接力跑过20公里路程,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迎接母校的60周年华诞。

    火炬全省传递 三千校友接力

    当天上午8时30分,近千名学生聚集在温医大茶山校区的操场上,他们身着印有“薪火一甲子,奋进新征程”字样的红T恤,脸上还贴有“我爱温医大”的字样,一个个兴奋不已。记者身边好几个学生忍不住互相打听:“火炬现在到哪儿啦?”“还有多久到我们这边啊?”……

    据了解,这场接力跑早上6时从原温州市卫生学校旧址,即附一医公园路院区(最早的温医大就在这儿“落地”)出发,由温医大建校期间的首批教师之一,86岁高龄的李秀娣老师跑第一棒,然后一路将火炬“传递”至温州医科大学学院路校区,再“递交”到茶山校区,之后,在茶山校区进行环校接力跑。参与接力跑的共有41名火炬手,以及2000余名师生组成的护跑方阵。

    而在这之前,杭州、金华、丽水三地也举行过接力跑。5月29日,在这三地工作的温州医科大学的校友们,纷纷用传递火炬、航拍、寄语等方式庆祝母校华诞。在杭州站的最后一棒的火炬手、校友钱培鑫还在西湖中取了一瓢西湖水,安排专人送到温州来。而温州接力跑火炬的火种,也是从杭州点燃传递过来的。

    此外,在北京、上海、台州等全国各地,温医大的校友们也自发举行了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目前,加上我们在校两千余师生,这场庆祝活动共有全国各地近3000余名校友、师生参与。”温医大宣传部门的一位老师介绍道。

    火炬传入茶山 “燃”起满场欢呼

    上午9时许,当浩浩荡荡的“红色方阵”终于护送着火炬出现在茶山校区的操场上时,记者耳边轰然响起一阵欢呼声。主席台边的大屏幕突然亮了起来,来自于杭州、金华、台州等地的校友拍摄的短视频跃然其上,校友们在屏幕中齐声呐喊:“祝母校生日快乐!”台下,不少学子已然眼泛泪光。

    屏幕上,播放着各地校友们开展薪火接力跑的精彩瞬间。主席台上,温医大党委书记吕帆激动地说:“一甲子薪火相传,是医大人不忘初心、勇担重任的执着坚守,是医大人开拓创新、开放办学的博大情怀,是医大人教研相长、追求卓越的奋进之路……回望60年发展,温州医科大学从特色中寻求优势,为中国地方高校异军突起提供了成功样板……让我们全体医大人携手同心,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医大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力奋斗!”

    一棒接一棒,学校领导带领全体师生,共同穿越操场上六道象征温医大60年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光之门”。他们用心灵重温那段岁月,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记者跟随着火炬传递队伍,一路跑过茶山园区的景观大道、学校的南门广场、校友林、医林……

    满怀奋斗激情 不忘历史初心

    温州医科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为何要从公园路跑起?为何又要将杭州的西湖水运至温州?

    原来,温医大的前身,是浙江医学院。1958年8月,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建立,初名“浙江第二医学院”,后以校址所在地更名为“温州医学院”。2013年,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2015年,成为浙江省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的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高校……因此,5月29日的接力跑就从杭州开始,起点便设于西子湖畔的浙江医学院的旧址红楼,而那一瓢西湖水,则寓意“饮水思源”,见证着温医大诞生于西湖边的缘分。

    温州站的第一个火炬手李秀娣老师,便是1958年从杭州来温州的第一批温州医科大的教师之一。她回忆道,1958年8月,他们首批40名教师坐了一天一夜的车,才来到温州,到了1959年春天,又有一批共计25人的教师前来。“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我们没有校舍,就只能暂时寄居在温州市卫生学校里。所以我们第一棒也就从卫校旧址走起。”那时候的早起的学生没有台灯,三四点就赶到中山公园看书;自习室没有座位,学生们就翻墙去“百草园”自习。当时的教材、图谱都是老师们自己写、自己画的……眼科专家缪天荣教授的“对数视力表”,钱礼教授的《钱礼腹部外科学》就是在温医大诞生。

    经过60年历程,如今的温医大已发展成占地面积约1900亩,全日制在校生22900余人,拥有着5所直管附属医院的高等院校,形成了“以特色学科引领和带动全面发展,以推进国际化进程提升办学水平,以医疗和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等院校的强校之路。“今天举行的接力跑活动,对我们温州医科大学而言,既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因为在天津出差无法赶到现场,温医大前校长瞿佳通过视频为接力跑活动助威。

    一路奔跑,一路传承。最后火炬传递到学生方阵。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不断高喊着口号“薪火一甲子,奋进新征程”。我们仿佛看到,熊熊燃烧起的火炬,已经连接起医科大的昨天和今天,也燃起了温医大新时代的激情。

    拼搏奋进的温医大师生们,正以过去为根基,以现在为起点,共同奔向辉煌的明天!


    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吕帆

    今天,当我看着一个个穿着红色T恤的年轻学生们排成方阵从我面前跑过时,我回忆起18岁时刚入校园的时候。这几十年以来,我未曾离开温医大,可以说我是这座学校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参与者。我们温医大的校训是“仁肃勤朴、求是奋发”,也就是“实干”“创新”精神的体现。这几十年来,我的身份从当年的学生,变成教师,再变成学校的领导人之一,我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实干”与“创新”精神的存在。

    记得当年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听过我们眼视光学科几位教师的上课,那种创新性思维和对学科建设、耕耘的热情影响了我,促使我选择眼视光学科成为研究方向。之后,我加入了眼视光学的团队之中,在与团队共同奋战时,我们总是会迸发出很多新颖的思路,然后再为这些思路、灵感寻找可以落地、实现、执行的方向,再一步步使其变为现实。这种“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的热情,或许就是我们温医大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吧。

    我曾为温医大的学子们提出过做“双有双能”温医人的希望,即做一个“有情怀、有自信、能做事、能创新”的人。60周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衷心希望学生们能不断在实践中找到发展良机,进而在发展中破解难题,进一步继承我们温医大的精神,使“实干”与“创新”发扬光大。我们将继续传承薪火,开拓向前!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李校堃

    2004年底,我从广州的暨南大学来到温州医科大学,转眼已14年。还记得当年初来温州时,朋友、亲人还不太理解我为什么要从广州这种一线城市离开,而如今,事实证明温州这一片创业创新的热土,是非常适合医药科学创新的。温州有一种精神,可以称之为“纽扣精神”“打火机精神”,是一种类似于“夹缝中求生存”的差异化竞争的策略。而当年我们的瞿佳校长一直支持着我与我的团队致力于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其实走的就是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我们在这一个当时医学界还不太看好的领域深耕细作,逐渐将其发扬光大,以至于我们温州医科大学的药学学科已经在全国医药科学界里跻身前列!回顾这14年,我总是倍感自豪。

    接下来,我们温州医科大学还将继续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的战略,努力将我们的创新成果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目前,我们正与复旦大学合建一个医学转化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做到让医药健康的成果产业化发展。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双一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选择更多有潜力的学科进一步做深、做透,形成越来越多的温医大特色学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