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虚线框:囊肿位置红色虚线框:鼻子顶部需要磨穿的骨头黄色箭头:手术路径
温州网讯 从鼻腔入路开凿“隧道”,消除颅眶沟通囊肿,解除患者十余年“顽疾”。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吴文灿成功实施了一例被业内称为“不可思议”的手术,帮助一名眼疾患者解除病痛。
他四处求医无果后来温求助
该名患者姓汪,河南固始县人,今年46岁。
10余年前,汪某面部受伤实施了颅脑手术。治疗后隐约感觉左眼上方逐渐肿大,起初他并未在意,以为过段时间就会好。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肿大越来越明显,视力变差,严重影响生活。
近两年,汪某到全国各地遍访名医,医生给出治疗方案都是“开颅”“开眶”等,但都表示手术危险,效果不太理想。但如果不做手术,囊肿还会变大,压迫颅内组织与眼眶组织,最终导致视力丧失,甚至有生命危险。
2个月前,汪某的病情恶化,左眼突然无法看清事物,且双眼视物重影。于是,他经人介绍慕名来温向吴文灿教授求助。
专家会诊确定治疗方案
经眼眶CT与核磁共振检查,汪某左眼后上方长的囊肿,大约有四分之一颅脑那么大,占据大半个左侧大脑,且很大一部分突入至眼眶,压迫左眼球。
吴文灿教授介绍,患者系颅脑外伤后,前颅底骨折后骨折片往内下方移位、扭转90度,正好把额窦一分为二,即把额窦外侧形成了一个密闭空腔,不能引流,导致额窦内壁粘膜分泌物积聚,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形成囊肿。受囊肿壁压力影响,眼眶顶壁、前颅底部分骨质被吸收,进一步导致囊肿越来越大,它们之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往下压迫眼球、视神经,导致视力严重下降与双眼视物重影。同时,囊肿往后、上、外侧压迫颅内组织,从而导致患者头痛、面部麻木等症状。
随后,吴文灿教授邀请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影像科、耳鼻咽喉科的专家教授进行“疑难眼病联合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如此大的颅眶沟通性囊肿真的非常罕见,患者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他们经反复考虑周密设计了治疗方案。
术后患者视力有望完全恢复
10月18日,吴文灿教授在磁导航手术系统引导下,凭借内窥镜技术,从患者鼻腔入路,越过额窦这一极其复杂而危险的“高地”,在横隔在额窦中间的骨质戳了一个直径1.5厘米左右的窟窿,在鼻腔与颅眶沟通“肿瘤”之间开凿出一条狭长“隧道”,不但充分引流出囊肿内的液体,而且有效防止术后复发。
术后第二天,患者即感觉视力明显恢复,头痛、复视与颅脑及面部麻木感基本消失。患者喜出望外,对吴文灿教授连连道谢,并称赞他的技术“简直太神奇了”。
不仅是患者,不少医生也称这场手术“不可思议”。作为手术第一助手的施节亮医生说,手术难度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颅脑外伤后,额窦、颅脑、眼眶之间因骨折及骨折后畸形愈合,解剖结构紊乱,内窥镜下经鼻径路额窦引流手术本身就难度大;二是患者囊肿形成是因为前颅底骨折,往下方移位而把额窦从中部隔开,形成了两个窦腔。手术必须从额窦内再往外、上、后方“旋过去”祛除这一骨壁,才能达到引流目的。而这个骨壁位置很深,且都是“弯道”,术中器械进入困难,尽管有磁导航做引导,很大程度还是靠术者的判断。
“患者术后恢复很好,住2天就出院了,视力也可完全恢复。”施节亮说,这么大的颅眶沟通囊肿还是第一次见到,通过这么巧妙的手术设计而顺利治愈,确实超乎想象。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