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都网:温州一宝宝小肠“长”在肚皮外 刚出生就接受手术
  • 作者:何群芳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编辑:卞成德   字数:   浏览:3464
  • 毗邻的两间手术室内,两台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的手术正在同时开展:一边,产科医生为刚刚进行了剖腹产的产妇进行子宫缝合;另一边,小儿外科医生正在为刚出生半小时的小生命进行手术。日前,温州温医大附二院成功为一例脐膨出的初生男婴奇奇(化名)做了手术,将他外露的小肠放回肚子里。今天下午,奇奇妈妈高兴地告诉随访的医生:“现在能喝200毫升牛奶了,我的孩子能和正常孩子一样长大了!”

    一出生就接受手术,患儿在无菌的环境下“零转移”,这种全新的“产时外科手术”在温州尚属首例,开创了小儿畸形外科早期干预的新局面。据悉,国内仅有少数医院能够开展产时外科手术。

     

        B超发现,腹内的孩子可能内脏外露

    33岁的小燕(化名)是苍南人,去年,顺利怀上第二个孩子。在怀孕到30周时,小燕到医院进行B超检查,发现腹中的孩子脐部有巨大膨出包块。包块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揪心的小燕夫妇找到了温医大附二院小儿外科主任李仲荣教授。

    根据B超结果评估后,初步考虑这个球形肿块是先天性脐膨出,“脐膨出,会使腹腔内的内脏暴露在外面,但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救治。”李主任建议小燕足月后,转入该院生产,以便为孩子实行产时外科手术,将外露的内脏放回体内。

    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该院组织了小儿外科、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手术室等5个学科组成的团队,对奇奇的病情进行讨论,并根据手术中可能存在的情况准备了多套手术预案。

    出生1个半小时后,小肠被放回肚子

    手术定在了2月15日早上。

    9:15:第一台手术开始。

    9:20:产科主任医师谢爱兰将4.77公斤重的奇奇从母体内抱出。不出所料,奇奇的腹部挂着一个香瓜大小的包块——大部分的小肠被一层半透明的膜包裹着,暴露在体外。一旁待命的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周小坚马上为孩子进行气道复苏、皮肤创面的处理。

    9:25:奇奇被送到隔壁的手术室,放到了一张特殊的手术台上。

    由于患儿巨大的囊膜和肠管直接暴露在体外,热量丧失很快,容易出现低体温,所以麻醉科副主任胡名品早就给奇奇准备了一张温暖的“床”——手术台上垫上保温垫、再给奇奇盖上加热毯,将室温调到26度,保持孩子的正常体温。

    9:55:奇奇的手术开始。

    手术由小儿外科主任李仲荣和副主任医师朱利斌负责。手术切口被设计在奇奇脐部的位置,这样伤口闭合之后,就成为肚脐,与正常孩子无异。

    奇奇属于大中型脐膨出,按照以往经验一般需要两次手术,不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和新生儿本身的痛苦,留下的丑陋伤疤也将伴随新生儿的一生。而奇奇出生半小时就马上手术,还未进食、排泄和哭闹,因此他肠道内的气体较少。“肠子还是瘪的,就容易放回腹腔。”朱利斌解释:就好像一个气球,没吹时放到一个箱子里,其难度肯定比吹了之后再放箱子里要简单得多。“孩子在出生后哭闹、吃奶、排泄之后,肠道内就被‘充’了气,就没有足够的空间将外露的内脏一次性收纳回了。”

    10:50:医生结束腹壁关闭、肚脐整形,整个手术完成。

    脐膨出是“包子皮”没发育好

    什么是脐膨出?胎儿胚胎发育的过程类似于“制作包子”——在发育过程中,胎儿原先游离于体外的重要脏器,会逐渐被肌肉组织包绕回体内,而肚脐恰好类似于包子褶子,是胎儿是否发育完全的因素之一。而脐膨出是因先天性腹壁——“包子皮”发育不全,在脐带周围形成了腹壁缺损,导致腹腔内账脱出的新生儿畸形,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腹壁发育畸形。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