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代表着人体的温度,也代表着爱与温暖。
在上周第22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志愿者生命支持专业组围绕“科学抗癌,关爱生命”主题开展了一系列防癌抗癌活动。这支团队成立于2012年12月,是温州地区首支针对肿瘤患者进行专业服务的志愿者团队。三年来,130多名志愿者为95名癌症晚期患者提供生命支持。
在生命的最后,患者都有哪些心愿?面对志愿者,他们又会说些什么?昨日记者采访了专业组负责人林晓骥医师,听他讲述发生在临终病房里的温情故事。
离开前,她把仅有的半包花生米送给志愿者
生命支持专业组办公室设于附二医血液肿瘤科。办公室的橱窗里摆满了一本本厚厚的记录本,翻开来,里面满满地记载着志愿者们的服务内容以及在服务过程中的真实感触。林晓骥介绍,这是专业组特别为晚期肿瘤患者设计的37℃关爱服务,守护生命最后的平静。
市民陈大姐,家中多名亲人因癌症离世,她决心加入到生命支持专业组来,为晚期患者做点什么。市民王阿姨,因患脂肪肉瘤,全身浮肿,不时往下滴水,发出阵阵恶臭。家里人都在外地,王阿姨孤苦伶仃地住在医院里。她成了陈大姐关怀的对象。
每天早上,陈大姐都会出现在病房里,给王阿姨擦身体,按摩,陪她聊聊天。照顾王阿姨的保姆说,每天早上醒来后,王阿姨就会掐着时间等陈大姐,看到她来了,就会很开心。有时陈大姐来迟了,王阿姨都会着急。
从陪伴服务到王阿姨去世,仅仅过了半个月。但王阿姨离世前,还在念叨陈大姐。她嘱咐保姆,要把自己仅有的半包花生米送给陈大姐,谢谢她照顾。“陈大姐不是我的亲人,却胜似亲人……”
圆梦行动,让他没有遗憾地离去
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总能听到许多患者的心愿。有的是想见见故友,有的想听一首歌。“患者的需要永远是我们的第一考虑。” 为此,生命支持专业组开展了“圆梦行动”。
1982年出生的孙同学,是一名晚期癌症患者。由于年龄相仿,在病房里,他经常和林晓骥聊天。林晓骥偶然得知,孙同学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上过大学。为了帮他圆梦,志愿者们出谋划策,不仅带着他参观了温医大校园,还旁听了林晓骥主讲的一节课。课后,孙同学还在校园食堂里吃饭,和志愿者们坐在草地上畅谈。短暂的一天,让他忘却了自己的病痛,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美好。“谢谢你们圆了我本遥不可及的梦想。”孙同学动情地说。去年底,孙同学不幸去世了。
据林晓骥介绍,接下去,专业组将会继续推进“圆梦行动”,帮助晚期患者完成他们的“心语星愿”。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