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将创业目光瞄准“二胎”市场
  • 温州商报:温州医学生欲搭建早产儿服务平台
  • 作者: 章瑚    通讯员单位:温州商报   编辑:朱雪芬   字数:   浏览:2700
  •     “在不久的将来,‘水晶宝宝’们将能得到一对一的个性化喂养服务,甚至是上门服务。”温州医科大学的学生虞青和吴雨晴在策划书上写道。近日,她们将自己的创业项目梳理了再梳理,准备参加本月下旬的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他们的创业项目是做一个一站式早产儿院后健康管理服务。这个项目的背后是“二胎”全面放开政策。

        “一年前我在附二医新生儿科病房实习,看到很多的早产儿父母,因为孩子早产需要面对许多的医学辅助甚至母子分离,那种伤心无助的眼神真的太难受了。”虞青找到了她的指导老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学工办副主任蒋蕾倾述。蒋蕾由此想到了她的一个朋友“小好爸”。那么,故事先从“小好爸”开始讲吧。

        父亲三年的坚持拯救了脑瘫女儿

        三年前,一位年轻的数码精英如愿以偿当上了爸爸。但是孩子的降生却并没有给他幸福感——他的女儿小好只有1.1公斤,34厘米长,是36周的早产儿,各项指标远远低于其他孩子,被医生诊断为高疑似脑瘫儿。听到这样的诊断,年轻的父亲控制不住情绪,蹲在地上痛哭起来。

        脱离危险期之后,孩子出院了,但女儿依旧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听不见、感受不到,而这,是医院新生儿科目前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了孩子,“小好爸”疯狂查找文献资料学习国内外新生儿科发表的论文,捧着两三本早产儿相关的经典书籍猛啃,辗转奔波于上海、北京、香港等地深度拜访数十位权威医学专家……他用自学的知识为女儿小好制定了一系列的早期干预康复训练。

        经过三年的坚持、3000多小时的干预康复,小好的各项指标全部转为正常,小好成为一个正常的孩子!

        因为痛过,所以“小好爸”更能体会早产儿家庭的痛苦,他频频参与一些相关的育儿活动,与别人分享自己在早产儿养育方面的经验。“小好爸”与蒋蕾的相识正是在一国际母乳会的培训课上。这位早产儿的父亲向蒋蕾提出建议,“你们是专业人士,能不能利用你们的专业知识体系为早产儿家庭搭建一个服务平台。这一块国内目前真的太缺乏了。”蒋蕾将这话放在了心里。

        医学生们将眼光投向早产儿市场

        当面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虞青的倾述时,“小好爸”的提议又被重新调出蒋蕾的记忆库。“或许,我们是可以为早产儿家庭做一些事情的。”蒋蕾对虞青说。在老师的指导下,虞青与同学吴雨晴、尹旭文、邹知静等一起,开始研究早产儿家庭的市场需求。

        医学生们在网上查到了2012年《早产儿全球报告》,上面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都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超过全部新生儿的十分之一,上百万早产儿出生后不久夭折;在中国,早产儿的发生率远超欧美,每年有180万早产儿出生。“现在二胎政策全面放开,甚至很多高龄妇女都打算做‘二胎妈妈’,这使得早产儿的几率又增大了不少。仅仅在温州,近三年来每年约有4000名早产儿诞生,早产率为5%。”虞青分析说,有效的干预护理措施能够避免七成以上的早产儿死亡,而事实上,早产儿院后护理很难在普通家庭中实施,医院更是无法做到一对一的院后护理,此外,目前国内市场上新生早产儿的康复中心也是一片空白。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做一站式的早产儿院后健康管理服务,这既是一次创业机会,也是为早产儿家庭分忧解难。”虞青提出了想法。

        要在市场空白处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几个才大二、大三的年轻女孩需要面对大量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她们利用自己在附二医实习期间的便利,拿到了部分早产儿家庭的信息,并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挨家挨户去拜访这些家庭。近的有温州市区的、城乡接合部的,远的则走到永嘉山区、永强农村。女孩们足足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46户温州的早产儿家庭。

        在他们的调查数据里,早产儿家庭每年平均需要花费人民币15万元,这其中包括医疗检查、治疗、干预、康复、早产儿专用票、特殊食物等等。有时为了一个孩子生长期所出现的突发情况,一家人抱着孩子去上海、北京、广州到处找医生。“我们需要一个专业的家庭顾问,我们需要孩子成长路上的‘智囊团’。”一位龙湾的早产儿妈妈拉着虞青的手动情地说,孩子的一次发烧、一次出疹都让她害怕和无助,而对她而言,作为母亲却无法诞生一个健康的孩子,这又何尝不是巨大的心理压力?

        8名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

        在经过大量的网络信息比对、问卷调查之后,8名医学生组建成了温州医科大学惜新创业团队。他们将服务目标定位为早产儿出院后至三周岁的家庭,以打造“一对一”家庭顾问式的实时动态服务模式,在早产儿医疗、护理和康复三大模块上为早产儿家庭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我们的创业成员主要为温医大学生,专业涵盖了临床、护理、康复等各个专业,而且我们中多数人参与过多次早产儿公益活动、早产儿护理培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吴雨晴说起自己的创业项目是满满的自信。

        大学生们的这一创业构想也获得了母校的支持。温州医科大学的老师们为学生们联系、组建了专家团队来做技术支持,这其中包括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新生儿专家团队、温州各大医院的儿童康复科专家、儿童保健科专家、儿童内科专家、儿童神经科专家以及温州母乳之家的专业哺乳顾问等等。“这一创业项目弥补了我院康复中心在小儿康复资源上的不足,给有这方面需求的早产儿家庭带来了福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还向“挑战杯”创业评审委员写了推荐信。

        项目很好谁来风投?

        虞青他们给自己的创业项目注册了公司,名字叫做“温州惜新守护有限公司”,公司下设管理服务部、行政部、财务部与市场部四大部门,各司其职。他们的计划是立足于温州本土的地域优势和人脉网络,率先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运作模式,等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向周边城市拓展,开设分公司。

        新公司的启动资金需要300万,用于公司筹建以及初期正常的生产运营。这其中150万由创业团队的成员们众筹,另外150万则可以通过创始股东风投的形式进行融资。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