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邵蓓简介: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神经内一科主任、神经病学系主任、康复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市卫计委与本报养生周刊联合推出的“名医来了”栏目,一经见报,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首期“名医来了”微信互动活动,温医大附一院神经内科专家邵蓓做客本报健康周刊官方微信,近400读者同时在线向名医发起轮番咨询,一位参与互动的读者点评:名医平时在医院围着好多人插不上一句话,与名医微信互动,还有专家送号,感觉也是极好的!微信背后的邵蓓,究竟有着怎样的工作生活?记者日前走进了邵蓓的门诊室。
少说多做,每天只睡6个小时
说话、做事干脆利落,语速特快,回短信一般不超过3个字,雷厉风行的邵蓓总是给人一种大忙人的感觉:每周五个半天门诊,外加周末学术交流,参加义诊、公益活动,继续教育,忙得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陀螺。
在温医附一院新院区,周一下午是邵蓓主任的专家门诊时间。约好的采访,结果记者在门诊室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插上话。
刚忙完手头病人,邵蓓赶紧喝水。记者发现,此前一个多小时,她没喝一口水。“今天一整天看了70多个病人。下午老年病人多,要多叮嘱几句,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水也不敢多喝!”邵蓓说。
“今天有个病人说自己每天睡9个小时,还犯困。我真心羡慕呀!我每天只睡6小时。”邵蓓桌前的台历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各项安排。采访当天,她早上6点半起床,7点10分出门上班;8点坐门诊一直到中午12点半;匆匆用完午餐,回病房检查重病人;到下午1点20分躺了10分钟,1点30分又开始坐门诊,一直到5点多。“晚上6点半还有一个业务学习会,还要完成杂志社审稿任务,通常12点以后睡觉,每天都这样连轴转。”
“做医生的养生知识一箩筐,可根本没时间保养自己的身体啊!像我即便吃得很清淡,也有高血脂,主要原因就是没休息好,代谢紊乱。好在我的睡眠质量好,否则如此高强度工作肯定吃不消。”邵蓓感叹,“工作压力大啊!偶尔太忙也会头痛,但都是一过性的,我通常会化压力为动力。人的心态很重要,我总是努力保持愉快的心情,忙碌并快乐着,少说话,多做事。”
爱生如子,大忙人厨艺顶呱呱
温医大附一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牛晓婷读研究生期间,邵蓓是她的导师。“老师做事非常细致,修改我的论文,连标题符号都要指正。她给我们发邮件经常是午夜12点或第二天的凌晨1点。有时发现我们的论文有问题,她会先发个短信提醒,如果我们没睡,深夜电话授课了。”邵蓓经常教导学生,工作要尽可能做得完美,而她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样。
在牛晓婷眼里,邵蓓有时像妈妈一样亲切。逢年过节,邵蓓会邀请外地学生到家里聚餐,她会亲自下厨烧几道菜,还拉上她的家人帮忙。牛晓婷说,邵老师的红烧鱼很地道,炒粉干也是一极棒。“我们老师亲和力强,从不摆架子,工作上总是以德服人。单位派任务,只要她一号召,我们就会拧成一股绳往前冲。”正是如此,邵蓓带领的科室曾先后获得院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示范岗光荣称号。
妙手仁心,随叫随到上门义诊
邵蓓看门诊,总会给需要复诊的病人预约好下一次门诊时间,开药前,先考虑病人的经济状况,从不开大处方。一位家住永嘉山区的患者,家族里有数人患神经方面的疑难病症,但是不方便到医院就诊。邵蓓知情后,带上同事开车,多次赶赴山区,为该患者义诊治疗。平时,她的手机24小时待命,凡遇各种疑难病症、急危重病的诊治任务,她总是随叫随到。“被叫会诊,说明我的医术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没什么好抱怨的。”
最近,邵蓓为了奉劝高血压患者预防中风,经常会提到一个病例。那是一位运动健将,50岁出头,患高血压,就是执意不服降压药,认为跑步锻炼有助降压。后来,这位运动健将在一次晨跑中,中风倒下,再也没有起来。邵蓓强调,就目前医学来说,中风导致身体功能障碍,尤其残疾不能完全恢复正常,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对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脑血管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尤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更要积极治疗。
作为医生的她,倾注医疗的同时也全力宣传保健知识,积极组织和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她先后获市级、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及浙江省劳动模范。
邵蓓致力于脑血管病、神经电生理研究,率先在浙南地区创建神经电生理实验室(肌电图/诱发电位),开展的海绵体肌反射对神经系统诊断的系列研究成果,获多项奖励。她曾赴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神经内分泌实验室做访问及技术交流。目前正与英国、美国多个研究所进行多项联合研究,脑卒中后抑郁中枢调控机制相关课题;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风等基础及临床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原文网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