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都市报:我市首例遗体捐献者“回家”
  • 温医大校长瞿佳呼吁尽快为遗体捐献立法
  • 作者:朱斌    通讯员单位:温州都市报   编辑:汪晶   字数:   浏览:2407

  • 图为追思会现场。钱鹏鹤/

    75岁的瑞安老人徐启荣三年前辞世时,家人遵其遗嘱将遗体捐献给温州医科大学用于医学教育。昨天,校方举行仪式,将已完成教学研究的老人遗体交还家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姚庆国表示,自2010年浙江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在我市,徐启荣是立下遗嘱且成功捐献遗体的唯一温州人。

    徐启荣是陶山人,曾在陶山粮食管理所工作,担任过陶山镇人大代表。昨天下午,温州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内,徐启荣老人的遗体躺在水晶棺内,20多名家属围绕一旁,再一次和老人“相聚”。礼堂LED屏上写着“徐启荣老师追思会”,50多名基础医学院的学生身着白大褂,手持鲜花肃穆站立。相比“遗体捐献者”这个称呼,学生代表陈丽丽说,她更习惯称徐启荣为“老师”,因为在课堂上,除了传道授业的导师,还有像徐启荣这样的“无言良师”。

    温医大校长瞿佳参加了追思会并致词。在致词前后,瞿佳向徐启荣遗体三鞠躬。这是温医大首次举行遗体捐献者追思会,瞿佳坦言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他希望能借此呼吁医学人文关怀并将在校内建遗体捐献者纪念碑。

    据透露,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按教学大纲要求4~7名学生解剖一具尸体。但目前温医大在校生平均20~30人才解剖到一具尸体,要从其他院校调剂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各地医学院校并不少见,很多二线城市的医学院校面临取消解剖课的实验环节。

    “登记在册的有意捐赠者数量极少。”温州市红十字会有关人士表示,2014年在市红十字会登记的只有6人,2013年无人登记。对此,姚庆国认为,出现这种尴尬现象,主要是传统观念在作怪。

    在瞿佳看来,遗体捐献法规宣传不够,遗体捐献程序复杂、成本高,遗体捐献处理过程缺乏人文关怀,遗体捐献后管理、监督制度缺失,以及立法上的空白,也是造成捐赠遗体短缺的因素。在刚闭幕不久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瞿佳提交了《关于制定遗体捐献法的议案》,这是他连续第二年提出该议案。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