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日报:梦想使命 与你同行
  • 作者:佚名    通讯员单位:温州日报   编辑:叶小静   字数:   浏览:3866
  • 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到波涛激荡的瓯江岸边,自在温州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那刻起,她便烙上了深深的温州印记。这所大学从此融入这座城市之中,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梦想使命 与你同行

    ——写在温州医学院建校50周年之际

      2008年11月15日 14:58
     
      ▲温州医学院校史馆昨在茶山校区开馆。 赵用 摄
      本报记者 叶小静


      一颗承载着梦想的种子,如何扎根不太肥沃的土壤,长成参天大树?

      她用50年的拼搏实践,作出了回答。风雨历程中,“奋发、求实”的校训,已经和“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基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滋养这颗种子茁壮成长最重要的养料。

      一所肩负着使命的学校,怎样从仅有一条水路的东南一隅,走向世界前沿?

      她用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揭开了谜底。那一次次突破传统的改革创新,不仅使这所“资历尚浅”的学府迸射出令世界瞩目的光芒,也使温州这座以“商”闻名的城市,在文化科研领域中充满活力,不断前行。

      敢为人先——

      创立独具特色“温州模式”

      1958年,原浙江医学院的一百多名教师、职工,告别美丽的西子湖,来到温州创办“浙江第二医学院”(后更名为“温州医学院”)。

      “像我们这样的省属高校,处于温州这样的地级市,既不是省会,也不是大都市,就要扬长避短,做出特色。”温医第一批骨干教师缪天荣常常这样告诫弟子。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温州医学院以温州人“坚忍不拔,敢为人先”的精神,一直不断寻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眼视光学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在传统医学学科之外,扶植眼视光学专业优先发展?

      “‘眼视光’的说法首开先河,国内尚未有类似专业开设,这就是我们要创的品牌。”温州医学院院长瞿佳回忆说,最初的“灵光一现”来自于一次国际眼科学术大会,后来在筹办过程中,他们大胆吸收欧美国家的经验,创造性地成功建立了将眼科学与视光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被誉为眼视光学的“温州模式”。

      如今,这科当初并不起眼的新兴学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国第一个眼视光学研究室、我国高校第一个眼视光系、世界上第一个眼视光学学科、中国第一家眼视光医院……中科院院士杨雄里教授说:“现在整个国际上谈到眼视光学教育模式的时候,都必须谈到这种 ‘温州模式’”。

      优势特色学科的建立,为学校赢得了广泛声誉,也带动了温医其他学科的发展。近年来,温医注重学科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出了建设以医学为重点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的奋斗目标。目前,学校已形成从本科生教育到博士生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涉及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浙江省重点建设的大学。有全日制在校生1.8万多人,其中研究生近2000人,学历教育留学生300多人。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一批浙江省“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和普通重点学科。

      顶天立地——

      坚持和谐发展办学思路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走什么样的路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定位,对此,瞿佳的回答是四个字:顶天立地。

      所谓“顶天”是指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特色,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点上力争达到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立地”则是指积极服务温州地方经济,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全面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

      追求“顶天”,对温医这样一所并不著名的学府来说并非易事。但一批又一批的温医人始终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科研水平,不断突破自我。10年来,该校科研工作呈现出跨越式发展,共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417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5项。2007年,该校“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遗传性状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二等奖,实现了温州科技史上历史性的突破;同年,该校还获中国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及首个人文社科省级科技奖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在攀登科研高峰的路上,温医人坚持和谐发展,回报社会。从成立温莪术GAP基地,到建设安全无害化农业生态示范基地,从为塘河治理提供科学分析,到实施“慈善复明”工程……温州医学院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医学院校的医疗资源,积极致力于温州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共有12所直管和非直管附属医院,其中直管的5所附属医院,已经成为浙南闽东北地区医疗服务的“领跑者”和“主力军”,而奋战在这些医疗战线上的,多数都是该校培养的优秀学子。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温州医学院已为社会输送了近10万名专业人才,其中一大批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不乏王光霁、周健、沈晓明等一批杰出人才。

      今年7月的一个消息,再一次证明了温州医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认真严谨:温医毕业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的通过率和合格率在全国一百多所医学院校中位列第9位,而这,已是自2002年以来第6次连续获得全国前10位的排名。对此,巴德年院士曾说过:“如果温医在这个指标上能连续10年保持在前10位,就足以证明它的教学质量是全国医学院校中最优秀的学校之一。”

      开放奋进——

      彰显海纳百川“全球胸怀”

      从21世纪开始,一批来自海内外的高级人才相继加盟,使奋进中的温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7年,温州医学院药学院院长李校堃教授将自己的户口从广州迁至温州。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身份认同,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温州人。“这几年下来,我服了温州人的性格,我喜欢温州人,也喜欢温州这块土地。”李校堃说。和他一样,许多被引进的人才之所以留在了温医,不是因为高额的薪酬,而是温医和这座城市所显现出来的气质:开放和活力。

      线粒体遗传学专家管敏鑫、昆虫学专家杜永均、环境学家张明华……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到来,很好地优化了学校的人才结构,突破了学校原有的学科范畴,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科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但温医“招才”的目光并不仅仅停留在国内,而是放眼全球,聘请了一批“洋顾问”。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拉里·克劳森、泰国海洋生物学家披猜·宋成、美国太平洋大学互联网教学中心主任杰弗里·巴洛教授……“洋顾问”们在温医与国际先进的医学高等教学之间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从此,国际化发展的办学路子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2006年,温州医学院将“中医”教学移植到了泰国,被媒体称为“温州人的实用精神催生了世界首家国家‘中医’孔子学院”。同年,温医在浙江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成建制地招收攻读临床医学专业的留学生,目前学校拥有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300多人。与此同时,与欧洲、北美洲、澳洲、非洲、亚洲等12个国家与香港、台湾地区共48所高校、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交流合作的形式从最初的学生、学者互换拓展到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信息与教学资源共享、合作办学、文化推介等。

      文化在交流中融合,智慧在碰撞中迸发。

      经过50年拼搏的温医人,今天,已经站在了全新的起点上。

      他们不会忘记,一路走来的风雨和艰辛,那是历史积淀的丰厚财富;他们更不会忘记,始终肩负在身的科学使命,那是790万温州人的共同期望。为了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上谱写新篇章,温医人正和着城市的节拍,奔跑在科学发展的新征途上。

      他们自信坚定,他们昂首向前。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