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针对疑难病患者,打破传统的“1对1”诊疗模式
  • 温州商报:附二医试水“3名医生接诊1名病人”
  • 作者:张雅丽    通讯员单位:温州商报   编辑:杜珊珊   字数:   浏览:2297
  • 昨日记者从附二医获悉,该院将开设疑难病诊疗中心,试水3名专家医师接诊1名病人的诊疗模式,联合影像学、内科和外科的专家为疑难病患者把脉诊治,敲定一个更加准确的诊疗方案。据悉,“31”诊疗首先在肺部疑难病的诊疗中开展。

    传统门诊主要采用单学科医生和患者间“11”的诊疗模式,此举导致当前不同医生出具不同诊断报告的事情频发,尤其是早期难辨别的恶性肿瘤,一旦误诊即是致命伤害。对于疑难病患者的治疗,多学科会诊模式更多地在住院患者群体中使用,门诊中会诊的情况较少。

    “31的诊疗模式,主要针对疑难病患者,并非针对普通的常见病患者。该院门诊部副主任吴成云介绍,疑难病诊疗中心对患者的诊疗打破了传统单学科医生诊断的传统,不仅需要专科医生诊治,还要影像学科的医生读片、出具诊断,并与多科的医生讨论、分析,以致疑难病的诊疗时间至少要半小时。

    此前,该院收诊的一例肺癌患者,早期肺部仅表现出一个难以判断的结节,并没有受到患者重视,一年后,该病灶演变成癌症。他透露,当初是一个早期的恶性结节,假如当时采用多科联合诊疗的方式,早发现的几率更高。

    考虑到当前高发的肺部疾病,疑难病诊疗中心率先在肺结节、肺间质病的患者群体中试行。吴成云称,肺部直径小于2厘米的结节,根据临床诊断,可能是慢性炎症、结核瘤、假性瘤,也可能是癌症早期。而肺间质病变在临床多见,病因复杂,多达200多种,治疗方法也较多。

    院方介绍,在肺结节、肺间质病患者群体中试行的31诊疗,主要由呼吸内科、心胸外科和影像科联合诊疗,由科室高年资的副主任级别以上医生提供诊疗服务。目前,该模式尚处于试水阶段,如运行正常,将在全院推广。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