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第十届“雁荡友谊奖”的颁奖礼上,16位外籍专家中,有4位外籍专家来自温州医学院,他们对温州医学院的各个学科发展都倾注了无限热情——
兰迪·达尔格伦在塘河里取样。
悉德哈沙·谭在温州医学院开设讲座。
克莉丝汀·克罗姆夫妇在圣诞节晚上和学生们一起表演歌舞。
克利福德·斯科特在温州医学院开设讲座。
兰迪·达尔格伦在下船去往塘河之前和工作人员一起合影。
聚光灯下,领奖台上,一群金发碧眼的老外,格外引人注目……
上个月底,一年一度“雁荡友谊奖”举行颁奖礼。这是第十届“雁荡友谊奖”,有16名外国专家荣膺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等10个国家。其中,7位在我市各大院校或中学工作,9位就职于各大企业和研究机构。他们中,既有实施技术革新的创新人才,也有潜心科研、教育的专家学者,还有学成归来创业的外籍华人。
16名荣获“雁荡友谊奖”的外籍专家中,有4名是来自温州医学院的外聘专家。温州医学院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聘请外国专家,1993年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获得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是我市最早聘请外国文教专家的单位,也是最早获得聘请外国专家资格的单位。30多年来,该校已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上千名,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等各类学科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
今天,就让我们的目光聚焦今年获奖的4名温州医学院外聘专家。他们,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是他们对温州学术贡献的热情是相同的。
兰迪·达尔格伦:
把脉温瑞塘河整治
在温瑞塘河上,常常课余看到一个外国人在一叶小舟上,深入调查,提取样本……他,就是兰迪·达尔格伦。今年53岁的兰迪·达尔格伦(Randy Dahlgren)是美国人,却对远在大洋彼岸的温州温瑞塘河整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兰迪·达尔格伦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陆地、大气及水资源系系主任,美国加州河流最大日负荷研究项目主管。承担中美两国超过30项科研项目,累计获得的科研经费超过700万美元。他自2008年开始担任温州医学院温州市水域科学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
兰迪在温州的同事商栩老师介绍,兰迪每年都要好几次来温,他对于塘河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实验室层面,而是深入塘河腹地。
初来温州时,兰迪就说,温州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有山有水同时还是一个滨海城市。从目前所了解的塘河污染状况来看,情况比较复杂,但毋庸置疑,庞大的人口数量将是污染整治中一个巨大的挑战。可喜的是,温州市政府决心很大,已经着手开始从各方面对塘河进行综合整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措施上,除了长期监控水质变化趋势,加强源头控制,还应充分考虑温州的环境条件,利用海水、湿地的调节作用,帮助河道循环加速。同时,要抓好对居民特别是孩子的教育,使人们从根本上转变不好的生活习惯和观念。
经过深入的现场调查之后,兰迪对温瑞塘河整治提供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说,塘河里的污水最终去向哪里?是不是留在了淤泥里?清淤之后为什么还会有不断的污水重现?他建议在瓯江上游启动泥沙沉淀项目,再以瓯江水引入塘河,从而避免一些重复建设。
商栩介绍说,兰迪是真正热爱环境事业的学者,对温瑞塘河整治工作投入非常多。他每次来温州,必定会坐着小机动船,从茶山出发沿水路行进。他曾经在炎热的夏天顶着烈日深入市区黄龙一带的塘河里,那里是塘河黑臭最严重的地方。
悉德哈沙·谭:
谭氏家族的中国情
作为温州医学院的客座教授,悉德哈沙·谭(Sidhartha Tan)在本届“雁荡友谊奖”的颁奖礼上作为代表发言。悉德哈沙·谭教授出生于印度,早年移居美国,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儿科系教授,兼任美国心脏协会“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师资和《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杂志编委。
悉德哈沙·谭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知名学者,与中国有着不解渊源。他的祖父谭云山是湖南人,1924年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任教。1928年接受印度诗圣泰戈尔的邀请去印度国际大学任教。1937年首任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是一名杰出的中印友好使者,为构筑中印文化桥梁、传播中印文化付出了毕生精力。1956年、1959年,谭云山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别邀请,两度回国观光,参加国庆典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接见。在中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当选为特邀委员。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赞美他“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一位真正有文化素养的人”,“为印中两国文明更好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悉德哈沙·谭的父亲谭中生于马来西亚,在印度大学教书将近半个世纪,现退休定居芝加哥,为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0年荣获“中印友谊奖”。
悉德哈沙·谭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2005年,悉德哈沙·谭有了第一次温州之旅,到温州医学院工作,并认识了温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和热情好客的温州人。据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林振浪介绍,悉德哈沙·谭先后4次来温,每次来都会带着五六名美国护理专家和呼吸治疗师,为温州医学院的医生们进行培训,将美国的新生儿童重症监护技术和理念带到温州。与此同时,他每次来温,都会给温州医学院送来国际上先进的医疗设备。
近年,悉德哈沙·谭到过我国国内许多医院参观,在他看来,温州医学院的围产水平在国内是属于领先水平的,这也是他选择温州医学院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也将国内的一些儿科人才引荐到了美国深造,林振浪就是其中之一。
悉德哈沙·谭在接受“雁荡友谊奖”时说,“雁荡友谊奖”是温州市政府授予为温州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能获此殊荣,感到无尚光荣与自豪。他的祖父谭云山在19世纪20年代初结识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只身来到印度,与泰戈尔一起首次将“中国研究”引入印度。而他的父亲谭中,则继承和延续了祖父的遗志,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一直为之奋斗。2010年,谭中先生从温家宝总理手中接过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奖章——“中印友谊奖”。他说,这次能够获得 “雁荡友谊奖”,这份荣誉同样也是献给他敬爱的祖父和父亲的。他希望能像父辈一样,为祖国尽绵薄之力。
克利福德·斯科特:
带动温州眼视光学科
自从1996年,克利福德·斯科特(Clifford Scott)教授第一次来到温州医学院,从此与温州医学院眼视光结下了不解之缘。
克利福德来自美国,1968年获得新英格兰视光学院临床视光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角膜接触镜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在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徐丹的眼里,克利福德是一位和善的学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日常生活中,他喜欢冒险,经常驾着自己的直升飞机上天,因而认识他的人都亲切地叫他为“开直升飞机的爷爷”。克利福德对温州医学院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还参与中美联合培养视光学博士(OD)项目,该项目是浙江省唯一一个最高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位眼视光学博士吕帆教授,现任温州医学院副校长。
16年前,他刚来温州工作之时,那时的温州医学院对外交流资源有限,交流面窄,项目少。他就不遗余力为温州医学院的对外交流牵线搭桥,向国外院校推荐温州医学院。在他的帮助下,温州医学院的对外交流工作,特别是对美交流工作取得了很大突破,相继与多所院校缔结友好关系,使温州医学院不仅在研究本身达到国际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国际一流名校的合作,提升了温州医学院人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克利福德·斯科特也是1996年“CORD”计划(中美视光学资源人才发展计划)、2000年MS/OD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眼视光学博士项目)的联合推动者。在招生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鼓励了很多温州医学院的眼视光人才前往美国参加学术访问。
克莉丝汀·克罗姆:
奉献温州的夫妻档
平时在路上,碰到中国人,不论老幼,只要想和她用英语交谈,克莉丝汀·克罗姆(Christine Krom)都会停下脚步,热情愉快地和他们交流。她的丈夫盖瑞(Gary)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作,担任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的教学任务,并且刚于去年获得过雁荡友谊奖。
今年58岁的克莉丝汀·克罗姆,是温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一名外教专家。她具有在7个国家教授20多年英语课程的经历,拥有TESOL/TESL证书,所教的学生年龄从2岁到46岁不等,并且有着11年的病人护理助理经验。克莉丝汀说,她一直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感情。小时候就梦想能够来中国生活,现在终于梦想成真了。
在温州医学院里,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她的交通工具,那是一辆电动三轮车。每天,她从温州市区开到茶山大学园区上班。由于她的亲和力,学生们在校园里远远见到她都会跟她热情地打招呼。
刚来中国时,克里斯汀·克罗姆和丈夫在河北廊坊任教。当时有个叫孙洁的女孩家里很贫困,富有爱心的克里斯汀将她认作了干女儿,资助她上学,目前,这个女孩已经在北京读研究生了,两人还常常会通电话。而温州医学院的学生们介绍,克里斯汀经常会在周末邀请学生们去家里做客,教学生们做美国特色蛋糕。去年中秋节,十几名学生还和克罗姆夫妇一起在学校操场上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学生们告诉夫妇俩嫦娥奔月的故事,而克里斯汀则兴奋地给大家唱起了《Fly me to the moon》(带我去月球)。
在教学上,克里斯汀是一个严格的老师。她对学生写的作文,不但进行仔细修改。倘若有疑问,就会找学生确认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进行精心指导。她对学生的平时表现,都做了很详细的记录。在课堂上,克莉丝汀也总是想尽办法营造气氛,常在课堂上以音乐和戏剧为媒介,教学生通过欣赏和演唱英文歌曲、表演戏剧来学习和理解英语及其文化。英语系举办演讲比赛,克莉丝汀·克罗姆对每位选手的演讲稿一一把关,不但如此,她还牺牲周末时间对学生的发音、演讲技巧等进行一对一指导。有时晚上10点多了,还留在办公室里指导学生。
而克莉丝汀的丈夫盖瑞留着长长的白胡子,连续三年的圣诞节,他都站在茶山大学园区的商务中心里扮圣诞老人,给过往行人分发节日礼物,很受师生欢迎。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