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讯 患者身在家中,心脏的相关信息能通过无线信号,实时传送到医生电脑;如果出现心律失常等心脏异常情况,未等病人察觉,医生就已经收到机器发出的预警。记者昨天从温医附一院心内科获悉,由中华医学会授牌,全国第4家、浙南首家心脏远程监测中心近期在该院成立,标志着我市心脏诊疗迈入无线时代。
发病信息5分钟内自动传到医院
70多岁的乐清患者林女士患心脏病多年,并接受了起搏器植入手术。林女士体内的起搏器,与传统的起搏器不同,它自带了一个无线信号发射天线,家中固定配备了信息发送器。
“患者心脏‘工作’的各种信息,包括一些可能引起突发状况的异常信号,通过卫星或移动网络传送到信息中心。医生只需要用专门的账号、密码登录中心平台,就能完整看到患者心脏的各种信息。”温医附一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林捷说,信息中心有一个专业的医疗团队,会对患者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如有异常,则通过医生或直接向患者发出预警。
前段时间,林女士不遵医嘱就停药,出现了心慌等症状,异常信号马上传送到医生电脑,“我收到了黄色预警,马上跟患者联系。这样就能及时进行干预。”林捷说,设备运作正常的话,90%的心脏异常都能提前察觉,并在5分钟内将信息发送到医生处。
据介绍,植入传统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一般3~6个月要到医院复查。这种能远程监测的起搏器,患者可以一年或一年多来医院复查一次。去年以来,已有30多名患者在温医附一院植入了这种有家庭监护功能的起搏器。
心脏病高危人群可动态监护
近年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脏病发病率攀升,而一些患者发病没有任何症状,自我感觉身体“挺棒”。林捷说,很多突发心脏疾病让人猝不及防,其实心脏的异常信号早已存在,患者不到医院做检查,可能就没法发现。
因此,除了继续推进有家庭监护功能的起搏器植入外,心脏远程监测中心计划从明年上半年开始,将致力于浙南闽北远程心脏监测网网络体系的构建。“这是面向更多、更广泛人群的一种动态心脏监护,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期有发现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的高危人群,120急救病人等。”林捷说,动态的家庭监护是一种长期不间断的心律监护,患者随身带一种类似移动心电图的监测仪器,24小时对患者的自主心律、起搏心律及各种心律失常进行持续监测,信息发送到医生电脑,医生及时对病情作出评估,实现恶性心律失常的预警、预防。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