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全国仅3所!温州医科大学分享高校红十字工作“育人经”
  • 作者:徐卓、浙江省红十字会   供稿单位:团委   编辑:温彬彬、张洁   浏览:3795
  • 11月2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京召开全国高校红十字工作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何维出席并讲话,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可主持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熊四皓,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金峰,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白岩松出席并讲话,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斌作工作报告。温州医科大学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一同作为全国仅有的三所高校代表在会上作经验介绍。

    何维在讲话中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重要致信精神,准确把握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政治方向。要把牢政治性,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要保持先进性,开拓创新提升人道服务水平。要立足群众性,做好党和政府人道助手。

    何维指出,要突出高校红十字工作特色,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传播人道主义精神,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务实推进生命健康教育,在动员广大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大力推进红十字志愿服务。他要求,各级红十字会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高校红十字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加大宣传示范带动,牢记嘱托、开拓奋进,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熊四皓在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和基础力量,推动更多高校成立红十字组织;进一步加强红十字理念传播,讲好红十字故事;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志愿服务,将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纳入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高校红十字宣传,推动将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等红十字人道工作纳入思政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急救教育,纳入健康学校建设;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推动无偿献血工作。

    刘金峰在讲话中强调,要切实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融入无偿献血、器官捐献、应急救护的工作实践,协同加强高校无偿献血工作,加快推动应急救护发展,不断提高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的配备率,扩大公众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和培训覆盖面。

    学校党委副书记章成斌代表学校在会上作交流发言。章成斌以《锚定育人目标 涵养医者仁心 汇聚博爱力量——以“三聚三化”推动高校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介绍了学校红十字工作的探索与成效。

    温州医科大学作为医学院校、浙江省高校红十字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曾荣获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华慈善奖等国家级荣誉20余项;涌现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最美大学生”“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

    座谈会期间,会议为荣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的单位代表颁发奖牌,我校生命之光器官捐献公益中心获中国红十字总会发文表彰。

    接下来,学校将以此次座谈会为起点,继续依托医学专业优势,深化“三聚三化”发展模式,不断深化“关爱生命”红十字工作品牌内涵,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贡献温医大力量。

    那么,温州医科大学是如何将红十字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

    一、聚焦机制建设,构建“体系化”发展格局

    成绩背后,是学校精心构建的体系化支撑。自2011年校红十字会成立以来,学校构建了“1+2+N”组织架构,由校领导担任会长,设学生和教工2个分会,覆盖16个二级学院志愿者服务中心、校本部教职工及5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形成了“医教协同”的独特队伍优势。

    在资源整合上,学校创新性地构建了“政府支持、学校主导、医院联动、媒体助推、社会参与”的五方协同共建模式。这一模式有效汇聚了各方优势,共同滋养出“关爱生命”十大公益慈善品牌。“明眸工程”聚焦眼健康服务,从“川藏青光明行”到“一带一路·光明行”,成为服务区域发展、促进国际交流的生动实践与重要纽带。

    校地联动的显著成果之一,正是温州医科大学与温州市红十字会合作共建的温州红十字学院。该学院已发展成为集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事业发展于一体的区域性红十字事业高地。一方面,它夯实了生命教育、心理素质拓展和应急救护培训“三大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它着力构建了包含研究中心与在线平台在内的“一中心一平台”,从而为温州乃至浙江的红十字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智库支撑与人才保障。

    二、聚焦过程赋能,打造“专业化”育人品牌

    在温州医科大学,红十字工作深深植根于其医学专业的沃土。学校依托鲜明的医学院校专业优势,让人道救助与应急救护技能走出课堂,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温暖力量。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李校堃带领师生团队发起的“肤生工程”项目,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该项目深入山村、海岛、雪域高原等医疗资源匮乏地区,为饱受难愈性创面困扰的患者提供专业医疗救助。为实现精准帮扶,团队还推进了“千村千点”计划,开展创面修复国际公益救助行动,捐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医药箱”。

    与此同时,护理专业的“搏时”急救普及师生团队不仅深入全国13个省份、9个民族地区开展系统性培训,更屡次在突发情况下,利用专业知识成功施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守护生命”的庄严承诺。

    这份专业的坚守,是广大师生在薪火相传中逐渐凝结成一个个深入人心、影响深远的公益品牌。

    在无偿献血领域,学校成立全省高校首个“血液银行”,构建“医学生-大学生-社会群众”宣传推广模式,累计倡导无偿献血量已突破400万毫升,并多次在突发重大公共事件中快速响应,为保障临床用血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造血干细胞捐献领域,“生命相髓”项目已推广20年。至今已动员5800余名师生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其中46人成功实现捐献,占温州市成功捐献总例数的30%,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濒临绝望的生命在重燃希望。

    特别是在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准研究生、本科学生、青年医生、学生党员等五位温医大人共同完成了一场密集而崇高的生命接力,用行动定义了一种可感可知的“温医大现象”——这里,大爱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随时准备出发的行动。


    在人体器官和遗体(组织)捐献领域,“生命之光”团队首次提出“将器官捐献签署信息纳入电子医保卡”并成功落地,获国家14个部委联合发文推广。团队推动器官捐献科普进浙江本地教材《人·自然·社会》,在全国首创面向捐献家庭发起“爱心保险公益计划”,并联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全国红十字青年网络等单位启动“全国红十字青年圆梦行动”,策划“热血青春?其乐飞扬”成人礼活动,吸引全国多所高校广泛响应。此外,“承启荣光”项目不仅建成了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还出版了记录捐献者故事的《余晖》一书,以人文关怀推动科学普及,推动温州市遗体捐献登记人数实现显著增长。

    三、聚焦价值引领,创新“青年化”传播路径

    为了让红十字精神真正走进年轻学子的内心,温州医科大学探索出一系列“青年化”的传播路径。

    学校致力于让精神“可观可感”——将红十字故事编排成原创文艺节目,登上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的舞台;开发《生命的种子》等原创绘本,成为青少年造血干细胞捐献科普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校园内打造“生命大道”雕塑群,让抽象的精神化为具象的文化符号。

    学校更注重让精神“口口相传”。通过创办“医大公益讲堂”,邀请在“三救”“三献”中涌现的青年典型分享亲身经历;选派优秀学子赴印度尼西亚参加红十字会国际青年营,向世界讲述中国青年的红十字故事,形成“一人带动一群、一群影响一片”的辐射效应。

    此外,学校还通过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让红十字精神“入脑入心”。医学生宣誓仪式、解剖课开课仪式、致敬大体老师等八大医学人文仪式,将红十字精神的传播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系统的耕耘下,温州医科大学的红十字工作形成了备受瞩目的“温医现象”,其相关事迹多次登上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更是用两个整版开展专题报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