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心脏比作一间房,瓣膜就是连通四个“房间”的“门”。门坏了,以往只能换人工的,但毕竟是“外来物”,有一定的副作用。现在,则可以通过修补,把坏掉的“门”补好。记者昨天从温医附一院获悉,自2010年底该院中加联合心脏中心成立以来,医院心脏瓣膜修补技术日趋成熟,个别开展的修补技术在国内领先,目前每年为四五十位瓣膜病变的病人修补“心门”。
“心门”坏了导致心力衰竭
34岁的江西籍患者阿龙(化名),本周二在温医附一院接受了心脏瓣膜的修补手术,为他实施手术的是医院中加联合心脏中心外方主任、加拿大皇家外科学院院士叶箭。这位从温州走出去的国际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对复杂的心脏瓣膜修补术有独到之处,这周他来温为14位心脏病患者手术“补心”。他介绍,这名病人尽管年纪轻轻,却出现走路、爬梯透不过气等症状,到医院一检查,发现他的心脏瓣膜已经病变,必须接受手术治疗。
据悉,心脏出问题一般常见四种情况:瓣膜病变,冠心病,大血管出状况及先天畸形。如果我们把心脏比作一间房屋,那么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和右心房就是心脏的四个“房间”,瓣膜则是每个房间之间的“门”,来保证血液在体内的单向流动。试想,如果家里的门坏了,关不严实,打开又困难,冬天透风、夏天漏雨,那这个家的窘境就可想而知了。心脏的“四扇门”任何一个瓣膜发生病变引起严重狭窄或关闭不全时,都会导致心脏血液流动方向或流量的改变而加重心脏负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心慌、气急或心力衰竭。
瓣膜修补是个“技术活”
“门”坏了,得修。传统的瓣膜手术大都“一换了之”,用机械或生物瓣膜替换病变的瓣膜,虽然“省事”,但副作用多:机械瓣膜置换者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服多了会导致全身性出血,过少则会形成血栓猝死;生物瓣膜置换进去后,耐用性一般只有5~15年,中青年患者开“第二刀”在所难免。“所以,能够修补的瓣膜,我们主张尽量修补。因为修补手术并发症较少,也不需要服用抗凝药,患者生活质量会明显提高。”叶箭说。
不过,瓣膜修补成形术却是个“技术活”,有七八种修补的方法,用哪种或如何组合,考验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每个人的心脏比例各不相同,无法找到统一标尺,手术凭的全是经验与技巧。”叶箭介绍,手术是在心脏停跳的情况下进行的,瓣膜是否修复到正常状态,无法一目了然。术中,医生必须准确预测出人工腱索拉扯的长度、程度,以便刚好撑起整个瓣膜,否则心脏恢复跳动后,万一这个“门”没法和“门框”吻合,修补就失败了。在阿龙的手术中,医生花了三个多小时,为他架起8根人工腱索,修补了瓣膜病变的部位。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第一大死亡病因,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而且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率仍呈增长趋势。温医附一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程德志介绍,目前,该院一年实施心脏瓣膜手术约200例,其中,修补手术这两年逐渐增多,病情复杂度和手术难度也逐渐提高,个别修补技术的开展甚至走在了国内领先。目前该院每年实施心脏瓣膜修补手术四五十例,占心脏瓣膜手术的20~30%。 朱奕 张晓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