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光明日报:防盲治盲的“温州模式”
  • ——记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明眸工程”
  • 作者:陆健 傅晨琦    通讯员单位:光明日报   编辑:梁洁华   字数:   浏览:3634
  •  

    12岁的玉树藏族少年昂达娃去年6月第一次清楚地看见了父亲的模样,这位患先天性白内障的少年通过眼科手术治疗,视力恢复到0.2的水平,可以正常地学习和生活了。昂达娃给徐栩医生献上了一条洁白的哈达,用闪着亮光的眼神看着给他带来光明的医生,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徐栩来自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她和同事们于去年6月奔赴青海西宁,推广一个叫做“明眸工程”的项目,那个夏天她们一次为26位藏族同胞免费做了白内障手术。
     
    刚从德国参加世界眼科大会回来的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执行院长王勤美谈起“明眸工程”,就像谈起自己的孩子一样兴奋。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500万盲人,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18%,其中白内障是最主要的致盲眼病。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仅为67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000以上的水平。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情况更严重。因为地势和紫外线等原因,中西部地区是白内障等眼疾的高发地区,而同时这些地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眼科医疗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尽管卫生部、财政部和中残联已将“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列为新医改的6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计划三年内为全国100万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但是,对于全国需要救助的贫困白内障人群来说,这样的数量仍远远不够。
     
    2007年12月召开的民盟十届一中全会上,作为新任民盟中央委员的王勤美向民盟中央提出了一项医疗扶贫的建议,希望充分发挥我国东部地区优良的眼视光医疗资源,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选择基层医院建立眼科对口帮扶关系,通过提高对口帮扶医院的眼视光诊疗水平,带动中西部眼科和视光诊疗水平的整体提高。提出这个建议他心里是很有底气的,因为他所在的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拥有一支医术精湛的150多人的眼视光医生队伍,其中15位民盟盟员就是眼科专家。
     
    王勤美的建议得到了民盟中央的高度重视。在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的牵头和协调下,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作为“明眸工程”的医疗实施单位,从2009年年底开始,分别在贵州、云南、四川和青海四省启动了帮扶项目,帮助当地医院开展白内障、角膜移植等免费复明手术。
     
    今年3月,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正式在浙北启动了“明眸工程”:由温州永乐基金提供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面向浙北地区贫困患者开展首批扶贫白内障手术。截至目前,“明眸工程”共已筹资1200多万元,与贵州毕节地区中医院、云南昭通中医院等结成了帮扶关系,与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协助开展扶贫白内障、角膜移植、低视力康复等防盲治盲工作,已实施复明手术600余例。
     
    “明眸工程”的实施听起来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其实在这个社会工程的背后,还有一个支撑,那就是医院长期在探索着慈善医疗事业的新模式。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从建院的那天起就树立了一个理念:医院不仅要满足大众眼保健的需求,同时要悬壶济世,以医技普济众生。2006年医院专门成立了防盲治盲办公室和扶贫白内障中心,开始了救助贫困白内障患者、探索和实践防盲治盲长效机制新模式的尝试。
     
    2007年,医院联合温州市慈善总会、残联、红十字会等多家单位,启动了立志于构建“白内障无障碍市”的“慈善启明工程”,同时还结合残联系统的“残疾人小康工程”和民政系统的“救助复明”等项目,以骨干医疗机构和防盲普查服务车相结合的医疗扶贫服务模式,建立病员筛查长效机制,批量接病员到医院接受手术,规范执行一整套医疗技术标准以保证高质量手术。迄今为止,医院已实施免费白内障手术6000余例,形成了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社会筹资作保障、医院优质治疗服务为主体的防盲治盲“温州模式”。如今“明眸工程”的启动就是将这一成功模式辐射到中西部地区,点亮更多边远的角落。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