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新华网:解码温医大药学院丨二十余载一路向“新”,产学研医一路生“花”
  • 作者:徐景萱    通讯员单位:药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编辑:叶紫涵   字数:2279   浏览:428
  • 从曾经仅有药学专业到如今药学、生物制药和临床药学3个专业均成为国家一流专业;从一年仅有1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到年均科研经费超1500万元……历经二十余载,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下文简称温医大药学院)实现了学科发展从“一穷二白”到“全国领先”的赶超跨越,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荣誉。该学院有哪些创新探索和实践可供借鉴?让我们一起走进温医大药学院。

    从冷门到领跑

    科创发展一路“狂飙”

    走过温州医科大学求真楼,外墙的16个金属牌匾瞬间吸引了眼球,“国家级一流”“重点实验室”等字眼多次出现,展现着药学院在专业领域的“功勋”。

    将时间拨回2004年。当时正潜心研究基因工程表达技术的暨南大学教授李校堃受温医大邀请担任药学院院长。李校堃勇闯新路——从生物医药入手,聚焦细胞生长因子大分子药物研究。


    李校堃带领药学团队开展科研工作。

    彼时,温医大药学院刚成立3年,一年仅10万元的科研经费对于开展科研工作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且当时生长因子学科研究在国内较为冷门,偏居浙南一隅的温医大药学院如何破题?

    “当时李院长带着团队,去国内著名专科类院校找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取经,只要能见到面,哪怕等的时间再长,他没有一句怨言;为了科研项目答辩,他没日没夜地做各类试验与准备,在不被业界看好的局面下,突出重围拿到了项目;他鼓励老师们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时,下足力气做好科研,协同推进学科发展,并用两年时间实现科研经费超1000万的目标。”回忆起起步阶段的种种艰辛,药学院原党委书记叶发青说,“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奠定了药学科研团队的精神基石。”

    重科研、建学科、引人才、搭梯队……20余年间,药学院发展迅猛,相继获得药学一级学术硕士点、药学专业硕士点、药学一级博士点、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药学学科连续四年位列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0%,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累计超3亿元。学院开设的药学、生物制药、临床药学三大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

    学院团队还实现了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在国际上率先攻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成药难题,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国家科技奖,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200余项。

    摸着石头过河

    引领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新模式

    “当前,药学领域正面临由仿制药为主向原创新药为主的战略转移。”在李校堃看来,提高国产创新药研发创新能力的根基,在于培养具有原创意识和能力的药学人才。

    面对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药物研发链脱节的局面,温医大药学院选择“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打造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多元协同、全链贯通”生物制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温医大药学院创建了“医教、科教、产教、校地” 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

    医教融合,在30余所附属、教学医院建立临床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药物研发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转化医学思维;

    科教融合,推动学生进实验室、课题组,每位学生须完成一种细胞生长因子或重组蛋白药物从上游到下游的全过程操作,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与企业牵手共拓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让学生走进生物制药企业,参与创新生物药物产业转化的全过程;

    校地融合,与地方政府共建中国基因药谷等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助力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训教学。

    温医大药学院学生进企业实训。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让“临床发现问题-实验室解决问题-企业实现成果转化-产品临床应用”的转化医学思维有机融入了学生培养的全阶段。

    2023年,温医大药学院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的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院牵头组织制定全国生物制药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并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等优秀课程,并入选首批教育部生物制药虚拟教研室,成为了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先锋。

    立足国家之需

    产学研医多点开花

    “不能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必须勇于挑起担子,让研究成果真正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这句李校堃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温医大药学院的培育人才的核心,也是温医大药学院所坚守的发展方向。

    据统计,截至目前温医大药学院培育了近5000名“懂医精药、懂产精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遍布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生物药物研发中担当重任。

    依托由院士领衔、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4人次、省级人才79人次的高水平人才梯队,在已研发3个FGF一类新药的基础上,温医大药学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阐明FGF家族与代谢疾病相关机制。如今,这些药物临床受益患者已超8000万人,一批新药研发已进入临床试验。

    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在创新平台方面,学院拥有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突破大分子药物“卡脖子”技术难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围绕产业发展,温医大药学院联合广东、上海、浙江等相关药企共同推动FGF新药产业化,十年来累计产值超100亿元,并孵化2家上市企业。

    学院还积极组织教师、学生投身公益,发起“肤生工程”,先后在青海、西藏、福建等5省(区)建立了60余个创面救助点,与40家志愿者义工组织合作建立公益救助网络,累计捐款捐物650万元,总公益行程超16万公里,受益者达3万余人,“肤生工程”获浙江省慈善奖。

    聚焦生长因子这个“小切口”,温医大药学院在二十余载磨砺创新中一路生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