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生命时报:查出幽螺要不要治
  • 作者:虞晔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王悠   字数:2964   浏览:1133
  •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最常感染的病菌之一,全球平均感染率在50%以上,我国约为59%。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曾表示,我国感染率不止于此,“因为任何检测都不能100%保证阴性结果不存在感染,有可能检测的地方没有取到幽门螺杆菌。另外,随着生命延长,现在没有感染的人,将来可能会感染,一个人终身感染概率约为90%甚至更高。”然而,由于感染率高、无症状者多,“查出幽门螺杆菌后到底要不要治”成了很多人纠结的事。

       与很多消化病密切相关

       今年1月,家住上海的陈先生体检时做了C14呼气试验,正常值应在100以内,但他的测试结果是1280,确认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过,围绕着该不该治疗这一问题,陈先生的家人产生了分歧。其母亲认为,身边很多人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这么多年都没造成啥影响,即使治好了,仍有可能再次感染,是药就有副作用,若反复治疗对身体损害大,因此不建议治疗。但陈先生的妻子觉得,幽门螺杆菌传染性强,全家人每天一起吃饭,早晚会传给抵抗力弱的女儿和长辈,建议他去根治。陈先生一家面临的难题,也让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左右为难。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坛辀(zhōu)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患者可能出现烧心、口臭、打嗝、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尽管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半数人口,但仅有一小部分会出现症状。这也是幽门螺杆菌家庭聚集性感染率高的原因之一。

       “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危险。”陈坛辀说,幽门螺杆菌与很多消化系统疾病都有密切关系,比如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长期在人体内寄生、繁殖、破坏,胃黏膜细胞可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早在1994年,幽门螺杆菌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I类致癌物。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最新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虽然没有症状,但体内有较高比例的活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参与抗体产生和抗肿瘤免疫反应,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任何表现,体内依旧会有炎症及细胞变异存在,患癌风险更高。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肠型胃癌发生风险,若在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发生前根除,几乎可完全消除肠型胃癌发生风险。

       治不治因人而异

       对于查出幽门螺杆菌后要不要治的问题,樊代明院士认为,在医生明确诊断且患者有相应的疾病表现,需要给予合适的治疗;如果患者无症状,则对根除治疗持保留意见。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感染实际引起胃癌的并不多。

       陈坛辀告诉记者,在国外,抗生素管理比较严格,患者耐药性没有我国高,因此大多数医生认为,发现幽门螺杆菌需要根治。但在国内,感染人数众多,如果全都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容易造成耐药性,因此,国内专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平衡治疗风险与获益。202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简称《共识》)提到,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应坚持“个体化评估和处理”原则,如果感染者有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幽门螺杆菌胃炎、胃增生性息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B12缺乏或胃癌家族史,以及早期胃癌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胃次全切除术、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需要根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教授张凯曾表示,18~40岁之间的幽门螺杆菌患者治疗获益最大,因为这个时候大部分感染者处于萎缩性胃炎阶段,根除能够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治疗时出现副作用的可能性较大,治疗较难坚持。不过,相较过去几个版本,新版《共识》更为积极地肯定了根除幽门螺杆菌为老年人带来的获益。陈坛辀则表示,14岁以下无症状的儿童也不建议治疗,一是因为部分儿童有可能自发清除幽门螺杆菌,二是儿童即使根治了,再感染的风险性也很大。

       陈坛辀介绍,医生会根据需要治疗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首次感染幽门螺杆菌;全程吃药治疗后仍然查出幽门螺杆菌,进行第二次治疗;首次感染且治疗中断,进行补救治疗;连续两次吃药治疗没有成功。日本和欧洲通常采用三联疗法,即1种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生素。我国较常用的是四联疗法,即1种质子泵抑制剂+1种铋剂+2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等;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喹诺酮类药物等;铋剂常用药物有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治疗期间,患者应禁酒、清淡饮食、避免食用易引发过敏的食物。疗程结束后1个月,患者需复查C13或C14呼气试验,以评估是否根除成功。“一般需要服药两周左右(10~14天),根治率可达到80%~90%,大部分患者坚持治疗14天就能把幽门螺杆菌消灭掉。有些人总是治不好,有可能感染了耐药性幽门螺杆菌,但这种情况较少见,更多的是患者没有遵医嘱服药,吃了三五天就不再坚持,继而培养出了耐药菌,之后若想再根治就难了。”陈坛辀强调,初次治疗至关重要,需尽可能选用高效稳定、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即使初次根除失败,患者也可在3~6个月后开始二次根除治疗,根据既往药物选择来进行调整,并不会完全采用之前的药物。

       洗手、分餐防感染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患者的年龄、生活区域、生活习惯都有关系。年龄越大,暴露于幽门螺杆菌的几率越大,感染几率也就越高;在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高的是西藏地区,能够达到90%左右,北方地区感染率相对低些;经常吃腌制的食物、频繁聚餐、吸烟的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如果家中有感染者,子女感染的几率也会增加。

       陈坛辀介绍,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粪口传播。比如蔬菜施了有机化肥,没洗净就被人吃下去,或者吃饭前不洗手,都可能造成粪口传播。建议饭前便后要用香皂或洗手液搓洗双手,并用流水冲洗干净;蔬菜、瓜果要洗净,不吃半生不熟的肉类,不喝生冷水;购买有安全保障的食物,不吃路边摊等。二是口口传播。除了胃部外,口腔是幽门螺杆菌最易聚集的部位。“幼年时期最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就是因为一些家长习惯嚼碎食物喂给孩子,或在喂孩子前自己先尝一尝、吹一吹凉,这些动作都可能把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陈坛辀说,小孩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健全,极易感染。建议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充分清洗餐具,定期消毒碗筷;聚餐时最好分餐,或使用公筷、公勺,外出就餐还可以自带专用筷子;至少每三个月换一次牙刷;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家庭,要注意将其碗筷暂时与家人的分开,以防发生家庭内传播。

       建议成人每年去医院做一次C13或C14呼气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超过95%。如果家中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建议全家人都去检测一下,再根据相应情况考虑是否治疗。需要提醒的是,进行C13或C14呼气试验前2~4周,若使用过抗生素、抑酸药、铋剂等药物,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假阴性,最好过一段时间后复查。如果不想去医院,也可以在家中采用粪便抗原检测,10分钟就可以出结果,灵敏度达到96.53%,特异度也在95%以上。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