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一场特殊的故事会在温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行。会上,温医大“大体老师家访行动”的同学们分享了近5个月以来他们走访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同学们用朴实真挚的话语将无言良师的光辉事迹娓娓道来。每一个捐献故事的背后都埋藏着一份令人难以忘却的情怀,捐献者们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使得这份情怀显得弥足珍贵。
青春对生命的致敬:走进“大体老师”的内心世界
这对老人成温州市首例夫妻遗体捐献者
章克光先生和陈翠茶女士是一对革命伴侣。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结为夫妻,恩爱携手63载。陈翠茶老师生前在日记中写道:“在世贡献不大,死后将遗体捐献不也是一项贡献吗?这就是我的做人理念。”受妻子影响,章克光老师也选择捐献遗体,他曾对前往病房看望他的学生说:“人都是要死的,我老伴儿这样做了贡献挺好的,人就是要做贡献,你们也要记得做贡献啊……”他们成为温州首例夫妻遗体捐献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了生命的价值。
小小身躯,大大情怀
那晚灯节,徐骏威老师短短21载的人生就此画上了句号。徐老师于5岁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行动不便的他只能依靠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他用瘦弱的双手敲出了一篇上千字的文章,讲述了自己异于常人的成长经历,获得了许多网友的支持和帮助。他曾说:“社会给了我无限关怀,我却无法回报社会。我想尽我的微薄之力,捐出眼角膜,捐出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徐老师于困顿中保持乐观,让小小的身躯里承载了厚重的情怀。
身处暗影,心向光明
罹患宫颈癌的王澜清老师,早年瞒着家人签署了遗体捐献登记表。在病魔的打击下,王老师身体每况愈下,甚至虚弱到无法进行化疗和手术。即便如此,她仍把儿子叫到病床前,让他回家去找捐献登记表和卡片。儿子顾先生对我们说:“就是那天,我才知道母亲早已做好了遗体捐献的打算,她一遍遍叮嘱我,要在她去世的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红十字会。”顾先生还表示,母亲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活中好强独立,不喜欢给人添麻烦,她这样做也是想要简简单单地离开,不想让家人操心。
您照亮我的医学路我为您看看思念的家人
“您照亮我们的医学路,我们为您看看思念的家人们”。抱着这样的想法,自今年7月起,温医大学子利用暑假和周末为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们带去温暖的问候,感谢他们对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理解和帮助,并以受“大体老师”指点教育的学生身份,带去医学学子的感恩和敬意。5个月以来,同学们共走访了近50位遗体(角膜)器官捐献者家庭,足迹遍布杭州、宁波、湖州、台州、金华、衢州、温州等地。
在每个大体老师的家里,一桌一物;在家属们的缓缓讲述中,一句一词;在一张张大体老师生前的照片中,一颦一笑,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位大体老师的平凡和伟大。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或许青春年少,或许白发苍苍;或许想继续发光发热奉献祖国,或许是因为感激医生的救治,或许是想让生命以一种别的方式延续。但不变的都是对生命的热爱,对医学发展的期待,以及对留下来的还活着的我们的温情守护。
家属们在采访后也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感激,时刻关注着我们后续的活动情况,并给予大力支持。
这些大体老师的故事,同学们用文字仔细记录,并计划编书出版,让大体老师们的感人故事为更多人知晓,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捐献事业中来。
把推广遗体捐献做成我们的事业
本次“大体老师”家访行动由温州医科大学红十字承启荣光志愿服务队发起,并入选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遗体(角膜)器官捐献人文关怀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系浙江省唯一一支获批队伍,获浙江省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温州医科大学承启荣光志愿服务队于2015年成立,是我市首支由大学医学生组成的遗体捐献志愿者服务队伍,致力于遗体捐献知识的科普、宣传咨询、信息报送、人文关怀等工作,截至今年10月,已接收书面登记172人次,实现捐献55例。2020年,团队获“红十字奉献服务爱心集体”荣誉称号。
据悉,本次故事会由浙江省红十字温州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收站、温州医科大学团委主办。
浙江红十字会温州遗体捐献接收站负责人、温医大人体科学馆副馆长杨新东希望通过此次志愿服务活动,在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开创具有地方医学院校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新模式,为国家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
参加家属探访活动的队员说:“这次经历让我感受颇丰,‘无言良师’们用自己的身躯完美地诠释了生命大爱,展现了生命另一种辉煌灿烂。这也启示我们要成为有情怀、有担当的温医学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