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校园纵横
校园纵横
  • 检生学院关万春老师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 作者:付映杰   供稿单位: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编辑:卞成德   浏览:5203
  • 近日,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楼永良教授团队的关万春副教授在海洋与淡水生物学领域重要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杂志(影响因子:3.767,一区期刊)发表了题为“Interactive effect of nitrogen source and high CO2 concentration on the growth of the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tamarense and its toxicity to zebra?sh (Danio rerio) embryos”(氮源和高CO2的耦合效应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和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影响)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产毒的海洋源性微生物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具有显著的毒性,可造成胚胎的凝固、卵黄囊肿、发育延迟、脊柱弯曲、运动行为和循环系统异常等。同时,气候变化背景下,CO2的过多排放所造成的海水酸化现象,可以显著增加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水环境中有机氮的耐受能力。因此,产毒塔玛亚历山大藻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将有可能继续爆发大规模有害藻华,对近岸水环境造成显著影响,降低水产品质量,危害公共健康。

    塔玛亚历山大藻是一种典型有害藻华藻种,在全球近岸水域广泛分布,可通过产生麻痹性贝毒对水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有关其生理和毒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且探讨双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较少见。本文针对海水酸化和不同氮源耦合作用对该藻的影响开展研究,回答了海水酸化将可能缓解不同氮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性产生的差异。为综合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毒性变化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提供了必要参考。

    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均为关万春副教授,主要开展海洋源性微生物于人类健康的相关研究。同时,2015级硕士研究生司冉冉、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的李西教授、浙江省水产养殖研究所的陈少波教授和蔡景波副教授也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该项研究得到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LY16D060005和 LQ15C20001)和温州市科技项目(No. N20160008)经费的支持。该研究是关万春副教授(通讯作者)继2017年2月和9月在海洋与淡水生物学领域重要期刊《Marine Biology》杂志(2.467,二区)和《Harmful Algae》杂志(4.053,一区)发表的《Dependency of UVR-induced photoinhibition on atomic ratio of N to P in the dinoflagellate Karenia mikimotoi》和《The dinoflagellate Akashiwo sanguinea will benefit from future climate change: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warming and high irradiance on photophysiology and hemolytic activity》后的第三篇研究论文。

    论文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18.06.02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