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下午4时,瓯越大讲堂第七十二讲——我的成长之路,在我校旭光厅准时开讲。汪忠镐院士座应邀到场分享他的成才之路。汪忠镐院士除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拥有第二炮兵总医院血管外科、胃食管反流病科创始人与名誉主任等多个头衔。讲座伊始,汪忠镐院士亲切地向同学们问好,台下马上报以热烈的掌声。
今年七十八岁的汪忠镐,将自己的成才之路分成了两个部分,即“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和“死里逃生八周年”。他亲眼见证了抗日战争,求学过程中,仅就读学校就换了7所。在这样艰苦的大环境下,他扎根农村,为自己日后的学医之路打下基础。而从医后,8年的痛苦患病经历,也让他将目光从血管外科转向胃食管反流学科,开辟了自己专属的研究“处女地”。
PPT中珍贵的手稿照片和细心标注的医学杂志刊号,再加上汪忠镐生动、幽默的讲述,观众席里不时传来雷鸣般的掌声。汪忠镐意味深长。“解决不了的事,你要去干!” 汪忠镐现身说法,将自己三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图书馆只钻研一例病例,并成为先天性总胆管囊肿新术实施第一人的经历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看病,就像循水源,要找到源头!” 汪忠镐意外发现患“鸵鸟病”的女孩颈动脉肌瘤的病因,分秒必争地将其切除,最终使其康复,并为以后类似的病例提供了治疗依据;“超过我,我特别高兴!”谈到新时代的医学生们,他也向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并提出了要求——要成为一名信得过的医生。
当说到自己从医原因,他将其归功于自己的父亲,父亲是一名赤脚医生,而他从小就和父亲相同的行医感受,痛病人所痛,忧病人所忧。在父亲的影响和劝说下,将机械志愿改为医学志愿,从此开启了人体科学探索之旅。最后,他赠予在场的未来医者们一句话:“视而见,见而思,思而行,行而果。”意思是,医生不能对病人疾苦视而不见,见了要为之思考,继而行动,这个“果”小的方面是指患者好转、治愈,大的方面是推动学科的进展和走向世界。
历时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在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2013级仁济学院护理专业7班的楼同学这样说:“非常感谢汪老师认真准备和精彩演说,我收获颇丰!”她接着说,“把病人当做自己亲人一样用心医治,这是我今天感受最深的一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