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用心感受“乡愁诗人”的厚重、温润和睿智
  • 作者:   供稿单位:   编辑:朱莎 王人彬 胡婵婵   浏览:3536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近日,以一首《乡愁》闻名华人文化圈的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做客温州。我校三位学子怀着温医师生对余老深深的崇敬,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乡愁诗人。  

                                                                     ——编者按

     

     

    余光中伉俪及其小女与我校学生合影

     

    余老为我校学生签名留念

     

     

    耄耋老者 乡愁诗人

     

    “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的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第一次被余老震撼到的就是这句话。怀着对余老先生的无限崇敬以及对其传奇人生的好奇,有幸和温州医学院的几位老师一起拜访了余老先生。

    见到余老时,他正和他的妻子、女儿以及朋友共享晚餐。我们不忍打扰这位和蔼的老人,于是静静地坐在外面的桌子旁端详这位年逾八十的老人。正如书上的照片,余老皮肤白皙,头发斑白,但却神情淡定自然,真是鹤发童颜,仙风道骨。

    等到余老用餐完毕,我们一一向余老做了自我介绍。随后,我们又打开余老著作的扉页请他签名。余老用颤巍巍的手握着钢笔,认真地写下了名字和日期。看着余老被妻女搀扶着渐渐离去的背影,心中留下的是慢慢的祝福,祝愿老人能健健康康、颐养天年。

     

                                                   ——朱莎 08级眼视光七年制1

     

    初见余老

     

    初见余光中老先生是在2010117的傍晚时分。

    作为温州医学院的学生代表,与我同行的来自福建的朱莎以及来自温州的胡婵婵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余老。

    一见余老,我就被震撼了。

    这位82岁高寿的老人白发苍苍,红润的脸颊上留有岁月的残痕,精神矍铄的他谈吐温文尔雅,使我的内心深受触动。在大学城里生活了半年,见到的大多是年轻人,我感觉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和蔼可亲的老人了。余老带给人的那种厚重的文人气息与沧桑的岁月沉积在我推开门的那一霎那扑面而来。这是一位耄耋老人用人格魅力带给我最真切的感受。他的文雅、温润与睿智,都需要我用心去体味,心弦未动,共鸣已生......

    最早了解余老还得从那首《乡愁》说起。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两句诗,曾经年少的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赤诚忠厚的年轻人的背影,望着波涛翻涌的台湾海峡,轻轻呢喃着,思接千载华夏,视通万里疆土。这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背影?从此,余光中这个名字便种在了我的心里。再后来,我醉倒在了《听听那冷雨》里,思绪在《天方飞毯原来是地图》中如欢驹般奔逸。

    没想到,在2010117,这个周日的晚上,我居然能以半个老乡的身份得见这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抗战时期,余老在四川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我说“我是四川人”的时,余老露出的那个轻微的笑容以及眼睛里一闪而过的光亮,这仿佛是他乡遇故人的亲切,又似乎是长辈对晚生的关怀。

    年过八旬的余老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饱经风霜的他值得我一生去品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王人彬 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8

                                                           

     

    余光中先生印象

     

    余光中先生来温州的消息是16号才知道的,收到通知,说是能有机会见到他,当时正在图书馆看书复习,考前澄静的心情一下子就被打破了,当下就去找了他的书,又细细重温起优美的文字来。

    和大多数人一样,初次接触余光中先生,是他的《乡愁》,字里行间错落的音韵、绵厚的情感,如同青葱的手指拨弄我的心弦,朗诵出声,更是一种享受。打小就喜欢文字,无聊的时候便会执笔写一些文字,以前只写些感想、小说,也不知是哪一日开始,爱上了诗歌,阅读诗歌、朗诵诗歌便是生活的一大乐趣。而余先生的诗写得尤好,对他的仰慕由来已久。这一次得知余光中先生的到来,心中的激动难以名状。

    经过一些波折,很荣幸最后还是得到了去见余光中先生的机会。余光中先生在18号就要离开,在老师的安排和带领下,我们于17号下午做好了准备,带着余先生的书到了余先生就餐的酒店。等候的过程难免有些紧张,思索着该说些什么、该是如何的表情、如何的动作,俨然有些怯了。然而真正等到的时候,也便坦然地上了楼,诺大的包厢里,老先生坐在最里面的位置,一头雪白的发,沉敛的表情。余先生今年已是82岁的高龄,然而,中间听老师说,先生如今走起路来依旧虎虎生风、精神十足的样子,实在难得。虽然原先也在书上、电视上看过余先生,然而都没有这一次亲眼见到的感觉震撼。用“震撼”一词,是说他的精神气质,瘦瘦的身材,雪白的发,却不难感受到他的一股气场,那种从筋骨中透出的精神,竟是从这样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人身上散发出来的。记得余先生在一篇序言里曾说他的学生都说他穿红色好看,餐桌上的先生现在也穿着红色,红色的毛衣映衬得他的脸色很好看。我们几个学生跟着老师等候在最外面的餐桌,中间,一道来的的王人彬一直远远地用相机去拍余先生,而我也禁不住时常地偷望几眼,手下则又翻开了先生的诗集,这样近距离地在作者的身边阅读作者的作品,也算是难得的经验吧。读到《莲的联想》,就想这样一个老人,胸中该有多少的情感在激昂地喷薄、涌动呢?沟通好了以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和老先生合了影,等到他用餐结束,我们还得到了他的签名,算是真正近距离地感受了一番他的气度。向来觉得如果想要向谁讨教,不该是通过他的言语和动作,而是应该切切实实地站在他的身边,不需要赘言,只需用心感受足矣。站在余先生的身边便给了我这样的体验,聆听到的是一位大师的灵魂、他如火燃烧的生命。

    余先生离开以后,从酒店里出来,已经是晚上9点多,夜晚的空气有些凉,丝丝凉意沁入肌肤,只觉得心情很恬静,整个精神都安分下来了,开始思考,思考关于自己的未来和人生。

     

                                                                                                                   ——胡婵婵 08级仁济应用心理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