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论坛
  • 作者:   供稿单位:   编辑:在在   浏览:2546
  •  

     

    118下午,一位让温州学子倍感亲切的重量级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大业教授走上温医五十年大庆之院士论坛,以个人成长和学术生涯的现身说法开启了该论坛的第一讲,以最简单、最平实的语言阐释了如何以平和、坚韧之心走科研之路。学院路校区学术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连走廊都挤满了人,同学们都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汲取着超越自我的能量。

     

    天道勤酬

    在论坛上,孙大业教授一脸认真地说,他一直执著地相信机会总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做科学研究尤其如此,所以他习惯凡事做在前头。1959年他从原北京大学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师范大学任教,主要从事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教学工作,并在艰难的条件下摸索开展科学研究。不久“文革”开始,他被下派到农村进行蹲点劳动,这一呆就是八、九年的时间。但孙大业并没有抱怨,他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平和之心,以生物化学专业的背景,发挥所学,开始扎根农村。他每天与农民在一起,不断向农民学习,总结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极其简陋、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实验。孙大业教授回味地说:“在农村,有很多东西可以学,大自然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会不断激发你学习和探究的劲头。这段时期初步训练了我怎样统计资料,怎样做论文,为后来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础。”从1974年开始,他陆续在“遗传”、“中国农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文章,成为“文革”后国家级刊物较早的一批学术论文。

    孙大业教授回忆,自己真正开始做科研是在改革开放后,当时河北省出台了一个通过考试选派人才出国访学的通知,他过五关斩六将,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作为访问学者送出国。孙大业教授感慨地说:“这次考试就将我在农村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派上用场了,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为了这个机会,我们等了整整二十年,但到了美国,就为我们的进一步学习和求索打开了另一片天地。”

     

    “师”“生”之助

    孙大业教授在讲座中一再提到他的老师中国农业大学阎隆飞院士给予的帮助、支持和重视,以及北京大学其他院士和同行在他的科研之路上给予的帮助。

    从美国进修回来,接触了前沿的研究领域,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回到河北师范大学,除了教学,他一头扎进实验室,继续专心生物细胞信号转导这一生物学前沿热点研究。孙大业教授在河北师范大学建立的实验室是全国重点实验室,但在建立之初,他回忆说,回到国内,条件很艰苦,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冷冻离心机,我们千辛万苦用尽办法来保存细胞,继续着实验研究。有次省里领导来视察看到这个情景很感动,才拨款资助我们买了冷冻离心机一直沿用至今。

    1990年河北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科获批硕士点开始,孙大业教授至今共培养了39名硕士生,24名博士生,他总是从国家和实验室长远发展利益出发,把培养年轻一代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他说,是这些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才让实验室有了成功的发展,虽然他们中间很多现在国内外并不知名,但其实他们的实验成果、研究和水平已经超过我们了,到了这个年纪,如果没有学生超越我们,那么这个老师将是失败的。笃信这点,孙大业教授孜孜不倦。

     

    “咬住”目标

    四十分钟的讲座,孙大业教授一再强调: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理想。他说,科学研究目标的确立阶段应该在大学,一旦决定了走这条路,就要坚持下去,不要因为贫困而气馁,也不要因为挫折而退缩。学者想当科学家就向士兵想当元帅一样,出生在这样优越条件的时代,只要有目标并坚持住,想做研究一定能成功。

    他滔滔讲述着自己的成长经历,祖籍温州,1937年出生于杭州,少年时代正处于抗日战争时代,家境贫寒,1948年秋回到温州,先后在永昌小学和温二中就读。原本初中毕业就将回家务农以减轻家庭负担,但孙大业没有放弃学业,学习的兴趣让他从小就萌生了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文革”的艰苦时期他坚持下来了,在改革开放初期实验室的艰难条件下他也坚持下来了。在2001年,他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市场经济大潮下的诱惑他抵制住了,不浮躁不羡慕,以平和的心态留在河北师范大学,踏踏实实地继续着他的科研和探究,也继续着他的学术生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