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至30日,由温州医科大学作为核心发起单位,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陆家海担任共同主席的第三届“同一健康”研究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深圳成功召开并圆满落幕。本届会议直接承续了以“同一健康与人类健康”为主题的第697次香山科学会议(2021年)所达成的“四项香山共识”,并在2014年首届会议奠定的全球同一健康研究网络基础,以及2019年第二届会议发布的《珠江宣言》(Pearl River Declaration)之上,进一步推动了“同一健康”理念的研究与实践。
会议横跨16个时区,协调60余位国际嘉宾参与,涉及国际多个部门和不同领域,我校校长李校堃院士、中科院院士王松灵、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健伟、世卫组织卫生突发事件规划署区域紧急事务主任 Dr Gina Samaan等知名专家学者为大会致开幕辞,会议共同主席、同一健康网络主席陆家海教授做主旨汇报《终结未来大流行策略—同一健康》,聚焦“行动导向”实践路径,以学术领导力推动形成具有历史意义的《鹏城宣言》,传承创新,共绘全球健康治理新图景,为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智慧”。
智慧交融,推动跨领域协同行动
为期三天的议程集聚全球来自公共卫生、兽医科学、农业生态、食品安全、环境健康乃至人工智能、卫生经济学等多元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演讲、圆桌论坛、平行会议等形式凝聚共识,形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鹏城宣言》,旨在从“同一健康”行动领域的案例研究中学习,并寻找促进和加强未来国际、国家和地方在“同一健康”方面的合作的方法。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院士做视频致辞宣告,并强调“同一健康”理念在应对全球性健康威胁中的重要性,分享了其在温州医科大学推动“同一健康”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努力。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的相关提案,呼吁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公共卫生治理体系。
陆家海教授指出,在人类面临公共卫生挑战的时代下,同一健康是终结未来大流行的唯一策略。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环境与人口健康中心主任Cordia Chu表明,同一健康是全球健康安全迫切需要的应对策略,需要将同一健康的理念与方针有效融入传染病防控风险管理的策略与措施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院士表示,全球将继续面对因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耐药性而产生的问题,未来将致力于通过同一健康加强全球、区域和各国卫生系统的弹性,提升应对复杂多维健康威胁的能力。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指出医院在传染病预防控制链中的关键作用,并分享了深圳三院在新冠疫情时期的防控模式,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多边合作和科学研究应对新发传染病。
行动为先,聚焦六大核心议题
本届研讨会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加速健康科技跨境转化,助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会议围绕新发传染病与人兽共患病传播风险防控、“同一健康”能力建设与提升、食品安全与保障体系优化、地方性人兽共患病防控策略、环境因素在“同一健康”框架中的整合、抗生素耐药性综合治理六大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新发传染病与人兽共患病传播风险防控:与会专家深入分析了当前全球新发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如禽流感、埃博拉等)的流行态势与传播风险,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石正丽教授做《动物源性冠状病毒的跨种、流行与启示》汇报,探讨了如何加强早期预警监测网络的灵敏性与覆盖面,提升病原体跨物种传播的识别能力,优化快速响应机制,以及强化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环节的干预措施,以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链条,防范下一次大流行的发生。
“同一健康”能力建设与提升: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公共卫生战略研究办公室主任邱五七教授作代表汇报《疫情预防和控制中的风险沟通》,落实“同一健康”理念的关键在于强大的跨部门、跨学科协同能力。代表们就如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优化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法律法规框架、促进国际间合作与最佳实践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旨在构建更高效、更协同的“同一健康”治理体系,提升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的整体防控效能。
食品安全与保障体系优化:食品安全是“同一健康”链条中连接动物、环境与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中国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闻剑教授对中国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同一健康理念进行了实践探索与前瞻性展望。探讨了如何从源头(动物养殖、农作物种植)到餐桌的全链条加强风险管控,包括强化食源性病原体的监测与溯源能力,优化食品生产加工规范,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体系,提升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地方性人兽共患病防控策略:针对特定地区长期存在的地方性人兽共患病(如布鲁氏菌病、包虫病等),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分享了成功的防控经验和面临的挑战。重点讨论了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精准、可持续的综合防控策略,包括加强动物免疫接种、改善环境卫生、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等,以有效降低地方性疾病的负担。
环境因素在“同一健康”框架中的整合:与会专家高度强调环境健康在“同一健康”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李添明教授介绍了《了解生态驱动因素、模式和过程来设计“同一健康”的有效目标》,会议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如何影响病原体生态、宿主分布及疾病传播风险。呼吁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更深层次地融入健康政策制定和疾病防控实践中。
抗微生物耐药性综合治理:抗生素耐药性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是本次会议的重点议题之一。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动物免疫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王亚楠教授指出,加强基因组监测对有效应对沙门菌暴发和耐药演变至关重要。代表们还讨论了如何在人医、兽医、农业和环境领域协同行动,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加强耐药性监测网络,规范抗生素生产与排放管理,并推动新型抗菌药物和替代疗法的研发与应用,以遏制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保障现有抗生素的有效性。
各国专家现场汇报交流
我校陆家海教授和外宾就同一健康进行交流
我校叶楝巍老师、楼永良教授、李祥教授和石正丽教授(第三)合影(从左往右)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突发事件规划署的区域紧急事务主任和西太平洋地区卫生安全与突发事件司司长Dr. Gina Samaan指出,要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资源,通过“同一健康”更有效地预防、检测和应对健康威胁。
会议专家合影留念
从《越秀山宣言》《珠江宣言》和香山科学会议“四项共识”奠基到《鹏城宣言》行动落地,温州医科大学通过李校堃院士领衔的学术平台,持续为全球健康治理注入中国智慧。以陆家海教授及其领衔的研究平台为代表的中国力量,在本届会议上充分展示了本土化实践的成果与未来规划,为全球“同一健康”事业注入强劲的中国动能。
本届会议标志着我国实现从规则参与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转变,将进一步彰显中国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核心力量,温州医科大学也将继续深化“科研-教育-实践”三维体系,筑牢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基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