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地震
  • 作者:   供稿单位:   编辑:南方   浏览:2818
  • 汶川大地震过去一个多月了,灾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将逐渐过渡到第二阶段。身体的创伤是一次性的,心理的创伤将是长期的,因此,对灾后心理受创的人群提供心理援助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621日至22日,由我校承办的“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暨灾后心理救援专题研讨会”在温州召开,会议期间,国家心理援助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会长张侃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以下是根据采访内容所做的整理。

     

    灾后心理援助应纳入国家应急体系

    目前的心理援助要从时间、空间、目标上进行把握。时间上,灾后的3-6个月是个关键期,也是心理受创人群出现危险状况的最大危险期,因此这个阶段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一些人应对过去了,还有一些人会留下长期的心理创伤。地震灾区心理援助需要20年,中科院心理所和中国心理学会已专门制订了《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二十年行动纲要》。目前,我们是迎战第二阶段,准备第三阶段。

    空间上,心理援助需要从地震的灾区扩大至更大的范围。这次大地震所造成的心理创伤范围是非常广的,它对所有接触到的人都是伤害。北京的一些孩子看了新闻的画面后受到惊恐,半夜会哭起来;中央电视台有几位记者从汶川回来后就倒下了,需要进行心理救助;还有医护人员、战士,面对巨大灾害的惨烈场面后,都需要实施心理援助。据我们初步估算,这次大地震经受身心创伤的人超过百万,其中20万人会出现心理症状,至少有十万人需要接受心理卫生工作者直接的帮助。

    目标上,需要以这次大地震为起点,由国家计划,政府立法,相关的专业人员联合起来来进行有序的指导。这需要进行长期的设计,目前,全世界对灾后心理干预的认识都还不足,所以我们呼吁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应纳入国家应急体系,对如何进行组织协调和准入机制进行规范。

     

    不是有钱就能领养孩子

    灾后,很多人都希望领养灾区孤儿,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领养孤儿首先要依法行事,其次,不仅要注意家庭物质条件的许可,还要注意家庭心理环境的状况,领养人的家庭应该有非常良好的家庭气氛、环境,并能够准备好应对,在孩子心理发生问题时能寻求有效的辅导和干预。

    有些人认为自己有钱,把孩子养大他会感恩的,其实,我们不能强迫一个孩子对你感恩,而是要有方法使他自觉地感恩。领养孩子后,不是简单的吃饱饭,让他长大就行了,还要让他接受适当的教育,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

    如果有钱但没有时间去关注、关心他的成长,相处的过程中处理不当,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最终会取得平衡和谅解,但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甚至可能反目成仇,这样,还不如让他在家庭条件不好的老家、亲戚家成长更适合他。因此,有钱而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好的家庭环境的人不适合领养孩子。

     

    “哭”比“笑”好吗?

    青少年是震后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心理疏导的方式在国际上很多,光美国就有50多种。面对灾后需要心理援助的孩子们,需要科学和艺术两者把握。既需要有一定的科学基础,还需要辅导者对辅导对象准确地、有艺术地去辅导,对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

    重大伤害造成后,首先要给受害者以安全感。有人帮助、有饭吃、有房住,防治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尊重以及保护他们的隐私。

    其次,心理的援助要顺其自然。受创伤者大多会表现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或者沉默,或者倾诉,或者发泄。一味地强调让接受心理援助的人“哭”或者“笑”,都不合适,有时候心理疏导的混乱,容易让人“哭笑不得”。孩子跟妈妈在一起最能体会安全感,妈妈也最了解孩子的需求,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像妈妈对待子女那样对待这些孩子们。

     

    要鼓励自救,救灾和发展两手抓

    地震发生后,救灾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救灾的同时要自救,只有发展了,创伤才会抚平,灾难才会过去。

    其实,大部分人都会自己调节过来,慰问者的关心和慰问要适当,不要过度;其次是根据个体差异提供陪伴和各方面的救助,比如就业援助,为灾民重拾生活信心提供支撑,为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同时,招聘了来自灾区务工人员的民企,要确保各方面待遇和其他同岗位的新员工一样,并定期组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

     

    在研讨会上,张侃教授以“WWW.We will win.”结束了他“汶川地震心理援助问题”的专题发言,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心理健康工作者一定会在这场持久的战役中,和全国人民一起,帮助受到地震创伤的人们战胜困难,重建美好的心灵家园。

     

    张侃教授在唐闻捷副书记、何金彩教授陪同下参观我校校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上一篇新闻:来访
下一篇新闻:医学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