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上午,就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结束不久,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肤生工程专家共计12人组成的医疗队携带医疗物资启程赴万里之外的中非共和国,开展为期两周的“创面修复中非行”公益活动。
过安检时频频亮起红灯 抵达转运时足足装了两皮卡
24个装有援非医疗设备的行李箱,从温州出发,辗转香港、埃塞尔比亚等地,用了55个小时、飞越1万多公里,于9月16日抵达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
在转运时,医疗队此行携带的行李箱,足足装了两辆皮卡车。这些行李箱中医疗设备、医学用品、维修器械等占了三分之二,因为航空对携带行李重量有管控,为了多带援非的医疗物资,每名队员都将个人物品压缩到可以维持日常生活的最低水平。出发前,队长暨玲多次在医疗队微信群里发出建议,提醒队员少带私人用品,尽量给医疗器械腾出位置。
在行李过安检时,现场频频亮起红灯,需要开包检查,在说明情况后才能过关。“随身携带这么多医疗设备,真是少见,为温州援非医疗队点赞!”香港国际机场安检处一名工作人员边检查行李边发出感叹。暨玲说,这些设备通过空运需要10万元,太贵了;海运则要三至六个月,太慢了。直接带过去,能更快地让班吉友谊医院用上这些设备,辛苦点麻烦一些也值得。
这次设备中最贵重的是一台电子胃镜,价值15万元。“班吉友谊医院有一台电子胃镜,已经用了10多年,设备严重老化,修不好了。”医疗队联系到相关爱心单位,通过“肤生工程”捐赠了一台电子胃镜。
因地制宜开展手术 首台创面修复手术创下“三个第一”
北京时间9月19日零时15分,25岁的安比尔被抬下手术台后,伸出两个大拇指点赞温州援非医疗队的高超技术——这台手术是中非共和国实操的首台创面修复手术。
近一年来,安比尔的左小腿多处创面反复溃烂。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他只能靠每周换药治疗,治标不治本,痛苦不堪。得知这种情况后,温州援非医疗队向他伸出了援手。9月18日晚11时,手术在班吉友谊医院开始进行。医疗队为患者量身制定了手术方案,为减少对患者身体影响和降低费用,他们为患者实施神经阻滞麻醉,这种局部麻醉方式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手术中,他们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为患者去除大量坏死炎性组织,然后在新鲜创面上使用由温医大校长李校堃院士团队研发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帮助创面快速愈合。
神经阻滞麻醉、负压封闭引流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药物运用,这三项在中非医疗史上都是第一次。”班吉友谊医院院长肯特·让·克里索斯托姆说:“这台耗时1个多小时的手术,不仅为患者抚平了创伤,同时也让班吉友谊医院受益匪浅。”
从“输血”到“造血” 温医大医疗队受到连连好评
“温州援非医疗队,是9月初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国派到中非的第一支医疗队,不仅治病救人,还捐赠医疗设备、传授先进技术,生动践行了‘中非卫生健康伙伴行动’。” 中国驻中非共和国大使李钦峰这样评价。
出发前,肤生工程发起人、校长李校堃叮嘱医疗队,援外医疗是响应国家号召,履行国家使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把肤生工程“一带一路”中非行做出特色,“医教研”三驱联动推进“造血式”援助,真正惠及当地百姓。
温医大援非医疗队已经从“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的“造血式”合作,帮助中非共和国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自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宣布“中国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选机制建设单位,并与中非共和国班吉友谊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期间向班吉友谊医院分批次捐赠了相应的防疫物资、医疗设备,完成中非方10人来华进修培训,完成非洲适宜技术文字和视频教材、临床诊疗SOP共计6册,并建成远程会诊平台,根据中非方需要开展远程会诊等。还协助组建了友谊医院成立了创面修复科,并顺利开展创面感染控制与修复工作。9月17日肯特·让·克里索斯托姆在医疗队的见面会上介绍说,班吉友谊医院的团队今年1至5月已独立开展大清创手术55例,治疗烧伤患者37人,创面修复能力大大提升,死亡率明显降低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中非友谊医院院长一行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毒供应室学习
除了带去临床医疗技术,医疗队这一次还想到了提升中非医务工作者的设备维修能力。打开医疗队队员秦龙江的行李箱,我们看到螺丝刀、扳手、电笔、电烙铁等一应俱全。秦龙江说:“去年中非共和国派人来我们医院,学习医院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器械维护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这次我专门给他们带去2套医疗设备维修工具,一定还要教他们学会维修。”
医疗队开展手术的时候,经常能看到班吉友谊医院麻醉师若艾利在一旁观摩:“我曾到中国在温医大附一院学习半年,那边技术和设备都很先进,我学到了很多。现在就在自己的国家观摩学习,看着这些专家如何因地制宜开展手术,更是收获满满!这些手术做得太漂亮了,非常感谢中国老师传经送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