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吕帆与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的6名青年教师围坐在一起,共话教书育人。校党委副书记吕一军,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汪军洪等参加了座谈。
教师的发言很好地总结了各自的育人经验和心得,内容鲜活,体现了教师对工作的思考和热爱。吕帆肯定了各位老师把育人和教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于今后的工作,吕帆说,要提高站位,开阔思路,学习先进教学方法与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要将科研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科研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要及时总结教书育人的经验,通过引领示范,让更多学生获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真诚待人,知行合一,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
现将教师的发言材料摘要进行刊登,以飨读者。(按发言顺序)
郑卫荣:做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今年5月27日至6月9日,我随省教育厅组织的教师团赴德国研修,获益良多,第一个是强烈感受到马克思提出的许多思想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发展进程,这让我们作为思政课老师有了更多的理论自信、学科自信和发展自信。第二个感受就是要加强对中国道路、中国形象的对外宣传与推介,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第三个感受是德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例如大学“没有围墙”以及大学政治学教育“轻灌输重选择”“一视同仁”、“因人施教”的理念与方法,都值得我们思考并借鉴。
马洪君:育更好的人,更好地育人
育人的理念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和政策的改变进行调整,动态调整育人模式,才能育更好的人,更好地育人。我们学院的做法是把好两个关口,形成三阶段三能力五模块育人模式。两个关口是把好招生宣传的“进关口”和学生良好发展的“出口关”,让更好的学生,接受更合适的教育,有更好的出路。目前学院正实行“三阶段三能力五模块”的育人模式。三阶段即把学生的本科学习分为基础理论阶段、分类培养阶段和目标接轨阶段,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了解自己的定位,把握方向;三能力即把学生的能力分为学术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按照“继续深造、直接就业、自主创业”等三个方向,给予学生充分选择权,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五模块即将教学分为基础理论、模拟实践、就业素养、科研训练、考研教育五大模块,全面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熊晶晶: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
我负责的课程是《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新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我的育人经验是“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我从大一新生入手,将大一上学期的工作目标定位为“一个不落,建立归属感”,重点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方方面面的生活,抓好学风建设,降低课程的不及格率。大一下学期的工作目标定位为“各有所长,百花齐放”,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引导他们提前规划四年大学。学生点点滴滴让我体会到教师这份职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我愿意一如既往地守候温医,守候卫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刁小行:思政课教学要从课堂到生活,再回到课堂
我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温医结缘也有十年时间了,我很喜欢学校的氛围,非常愿意和学生在一起。从辅导员到思政课老师,我的育人经验是要从课堂到生活,再回到课堂。思政课过于注重理论,往往脱离学生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我们要多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现象和案例讲起,多进行课堂互动和讨论。要走近学生,感受他们的生活,累积第一手的素材,例如,我每年担任新生班主任,积极带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与和学生们朝夕相处,一起打地铺睡地板,经历蚊虫叮咬和酷暑,近距离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看到了很多课堂上看不到的东西。我还和学生一起围绕五水共治、绿色农业、民间信仰、医疗服务等项目开展调研,积累了不少课堂素材,学生也爱听。
方耀:教育学生要率先垂范
我的专业是伦理学,教授医学伦理学,伦理学讲究的是知行合一。多年来,我跟随人体科学馆的老师、医院医生一起参与器官和遗体捐献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受教育,被诸多遗体捐献者所感动,逐渐见贤思齐,从“坐而论道”,到身体力行,我自己也进行了器官和遗体捐献登记。当我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捐献证书时,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因此,如果说教书育人有什么体会的话,我的体会就是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课堂上多讲自己的经历,不要讲太多大道理,多讲中道理和小道理,少讲大人物,多讲身边人,这样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变得更好。
张美丽:教育学生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我所讲授的卫生事业管理学、公共卫生学、社会医学这三门课程,都是为了保护和促进人民健康,这是我作为专业教师一直秉持的理念,我也把这个理念融入到教学和育人当中。首先,我将课堂教学与国家重大决策紧密结合起来,以我所教授的课为例,向学生传递着我们党和国家为保护和促进全体国民健康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重要性,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第二,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时下社会热点问题,引导他们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如何开展与公众健康相关的政策开发。时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课程的“温度”,更好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三,育人不局限在课堂中,也在课堂外。在课后,我积极热情的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对于他们成才的殷切盼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