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校友楼新江医生的一封信 挽救91岁患者治病信心
  • 作者:建国 整理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周建国   浏览:5635
  •     他是一名医生,1988年毕业于我校医学系,现任浙江省新华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他叫楼新江,曾因在微博里开设“萝卜话题”,被许多朋友戏称为“萝卜哥”。他行医30年,药物、手术刀、语言是他的法宝,更被病友们亲切地称为“新华良宝”。近日,楼新江医生写给他91岁病人的一封手写书信,感动了许多人,一时被传为佳话。


    楼新江医生和楼老先生通过书写便签纸的形式进行交流


    楼新江医生写给楼老先生的手写信

        一封信背后的“两楼故事”

    “我要为女儿多活几年!”91岁的楼绍宥老先生拿着楼新江医生写给他的信对他的家人说。楼老是一名退休的大学教授,也是楼医生的一个老病友。

    2011年,楼绍宥因为足部缺血性溃疡来到省新华医院就诊。当时,楼新江并非他的主治医生。一次偶尔的路过,楼新江发现了这位病人,遂对他进行会诊治疗。在楼新江医生团队的悉心照料下,楼绍宥不久就病愈出院了。之后楼老也一直来楼医生的门诊复查,病情逐渐得到好转。

    两年前,老伴不幸患了肺癌,楼绍宥成为老伴的贴身看顾,常常为她煎汤熬药,形影不离。随着老伴病情加重,楼绍宥每天走路锻炼的事情也就耽搁下来,下肢动脉再度发生闭塞,足部又出现了溃疡。这一次,楼绍宥坚持不肯离开老伴独自去住院治疗。无奈的女儿找到了楼新江商量,最后安排让两位老人住同一间病房相伴,他这才勉强同意。住院后,楼医生发现,楼老已耳聋严重,身形消瘦,精神状况与五年前大相径庭,神志时清时糊,双足部溃烂严重,已不能行走。老俩口隔床相望,互为怜恤,子女也都很孝顺,轮班侍候在病床旁边。

    今年3月,老伴还是没能熬过病痛折磨,因肺癌去世,意识模糊的楼绍宥并不知道这一情况。孝顺的女儿隐瞒了母亲去世,告诉楼老母亲在另一家医院治疗。少了老伴在病房,楼绍宥总是不得劲,更对自己的康复失去了信心,吵着要出院找老伴。万般无奈下,有一天,女儿来到楼新江的办公室:“楼医生,我爸爸最听您的话了,您劝劝他吧,妈妈走了,我们总想让老爸再活些日子!”楼新江答应了。楼绍宥几乎没了听力,所以楼新江选择了写信。他说,写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想要如何斟字酌句,只是作为一名医生,把自己对病人康复的期望写进去。一笔一画,工工整整。

    当楼绍宥看到这封手写的信后,信心大增,并将这封信妥妥地珍藏起来。第二天楼新江查房时,楼绍宥一直握着他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并在病床上开始活动起自己的下肢,还说“楼医生,我要为女儿多活几年!”

    总是去安慰,常常去“资”助

    在楼新江医生的门诊里,也会遇见个别外地来的病人,因为经济困难负担不起检查治疗费用,放弃看病。

        三年前,一位来自邻的农村68岁的赵大伯,因为腿痛了大半年,当地医院看不好,慕名找到了楼医生。

        经过问诊,楼医生初步诊断赵大伯患的是双下肢间歇性跛行,有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引起的。他建议赵大伯做个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MRA),先看看双下肢的闭塞程度,再来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但是,赵大伯没交钱,他觉得检查费太贵了,看不起。

        得知此事,楼医生一直安慰赵大伯。检查费虽然贵,但对他的病情判断真的很必要。楼医生甚至还说,如果赵大伯带的钱不够,可以先借钱给他,做900多块钱的CTA检查。医院里的人都知道,楼医生也不是第一次借钱给病人了,到最后病人还不还,他也从不计较。

        赵大伯有点犹豫了,数了数钱包里的钱,最后还是把钱包合上了。他一边说“算了,算了”,一边连检查单都没拿,起身就要走。

        楼医生再一次叫住赵大伯,劝他:“绝症病人都要坚持活下去,更何况你的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医药费再贵,也要把病看好。把检查单带上,回去跟家里人商量一下。”

        看赵大伯若有所思,楼医生悄悄地往他的检查单里塞了50元钱,一起夹进赵大伯的病历卡里。

    到了中午,赵大伯的儿子,通过磁共振单子上的电话,给楼医生打来电话,道谢说:“谢谢楼医生的好意,我一定会带父亲去看病的,就算医疗费再贵,也会想办法解决。”

    “萝卜哥”的业余科普生活

    楼新江因在微博里开设“萝卜话题”,被许多朋友戏称为“萝卜哥”。他喜欢用文字表达生活的态度,记录病房里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

    楼医生是省内医生中较早利用网络、手机等延伸自己的医疗服务进行健康科普的达人,他把专业知识、看病感受、社会热点等分类整理成了他的微博“新江说血管”“病房故事”“萝卜话题”“萝卜辟谣”等板块,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多病人和医生的认可。在“萝卜话题”中,楼医生不仅分享临床案例,更添加了“萝卜点评”环节,这个略带幽默的形式也给他带来了“萝卜哥”的称号。在与很多患者的沟通过程中,楼医生发现,原来在他看来,不少是常识的健康知识,竟有那么多人不知道:“比如糖尿病用药想吃就吃,听起来似乎是个可笑的问题,但的确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科学服药。”所以,无论通过媒体、微信微博或者门诊宣教,医学科普早已是他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前天下了手术台,楼新江发了一条朋友圈,其中提到“很多时候一台手术顺利的话也就一二个小时,但术前与病人或家属的沟通上得数个小时甚至几天。说功也是一门艺术,医患矛盾更多时候是源自于‘说’。”他主动把自己的微信和电话留给患者,患者和家属也常常在微信上与他交流,他不觉得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和家属。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最能代表楼新江行医多年的感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