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近60年的坚持,赢得儿科学专业的恢复
  • 作者:梁洁华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梁洁华   浏览:4619
  •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儿科学专业被以“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为由列入调整范围,从1999年起,大多数医学院校停止招收儿科学专业本科生,儿科学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源头从此几乎断链。日前,这一招生政策在17年后破冰,我校成为全国8所获批儿科学专业的医学院校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一所获批儿科学专业的医学院校。

    坚持:38年培养近2000名儿科学专业人才

        “儿科学是临床医疗系统里一个非常大的领域,社会对儿科的需求一直很强烈,我们一定要有所作为,所以,我们一直在坚持培养儿科医学人才,即使国家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我们仍在为温州、浙江乃至全国输送人才。”校长吕帆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校从1958年开始开展儿科医学教育。当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温州创立浙江第二医学院,已在浙江医学院儿童保健院工作10年的我国著名儿科专家黄达枢教授,主动报名南下,挑起组建儿科的重任。当时女儿尚未满周岁,在温州也举目无亲,黄达枢以新鲜海鲜为“诱饵”,说动刚刚搬进新房子的妻子来温。住在原温州卫校现温医大附一院老院门诊部附近一个八九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一个人支起了当时的温州医学院整个儿科教研室,让儿科从此在温医生根发芽。1978年,温医成立儿科系,黄达枢成为首任系主任,带领团队面向全国10余个省市招生。1979年,儿科成为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8年,国家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优化,把儿科学专业纳入临床医学专业。“一线的医生和教育机构对社会的需求最敏感最能体会,我们清楚地知道儿科医学人才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调整培养的策略。”吕帆说。学校从2002年开始停招儿科学专业本科生,但坚持培养的脚步没有停留,一方面从临床医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中(从大四阶段开始)分流30名左右学生设立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班;一方面以数据和事实为例“游说”政府调整招生政策。同时,为培养更高素质的儿科医学人才,学校于2009年开始独立招收儿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据统计,从1978年至今,学校儿科学系为社会输送儿科本科毕业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500人。

    发展:撑起浙江省儿科医疗事业“大半江山”

        “‘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我们坚持了,我们也确实有所作为。”提及我校儿科学学科的发展时,吕帆满是肯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儿科(呼吸)入选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校还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副组长单位、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肿瘤学组副组长单位,儿科学已成为浙江省儿童医疗、保健、研究和教学中心之一,学科影响力遍及浙江全省,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儿科学专业的发展使优质人才辈出。以已故黄达枢教授为首的儿科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儿科人才。这批人一部分成为了我省目前儿科医疗事业的顶梁柱和发展的依托。近年来,在对1100名儿科毕业生的调查中,其中从事儿科工作的占70%,在浙江省内各大医院担任院长职务的20余人,担任科室主任的200余人,可以说撑起了浙江省儿科医疗事业的“大半江山”。

        另有一批杰出校友成为国内外儿科医学界的翘楚,如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儿童环境医学、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的主要开拓者沈晓明(现任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陈超,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儿童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专业科室主任赵伟,学校北美校友会首任会长、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儿科副教授、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林锦等。

        学校儿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带动了温州儿科医疗事业的发展。学校于1988年建设附属儿童医院(1991年命名为“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在2014年度和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名中,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分列第24位和第26位(其中2015年度全国1324家三级医院参选)。近3年平均儿童年门急诊量118余万人次,平均出院达3万人次,医疗辐射全省各地及闽北地区。

    引领:以点带面,慢慢缓解儿科“医生荒”

        “儿科学专业的获批使儿科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前移,是一件大好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吕帆认为,面对社会上儿科医生的缺乏,加上儿科医疗的艰巨性和挑战性也不同于其他的临床专科,对学校来说,要如何从“入口”吸引一批优秀生源,并让他们在毕业后继续在这个领域留得住、做得好,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去创新、去改革。”吕帆说,我们要把对社会的责任、对专业的热爱和专注渗透到儿科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经过5年或“5+3”8年的成长,儿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的热爱会更强烈。

        吕帆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儿科学专业建设,加大儿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完善儿科医生培养体系,有效衔接在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推动儿科临床、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齐头并进,努力把儿科学专业办成全国医学院校中的龙头专业、特色专业。

        “一批学校先试先行,带动更多的学校去培养儿科医学人才,从而形成全社会重视儿科人才培养的格局。大家在这个更大的格局里相互切磋、相互促进。”吕帆认为,这是将儿科学专业化教育深入推进的良好举措,人才培养的源头解决了,加上医疗政策、教育政策、人事薪酬制度等对儿科的扶持,儿科“医生荒”将会慢慢缓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