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医大“儿科之父”黄达枢教授的生命表达
  • 作者:栾晨曦 叶少芳 陈伟   供稿单位:附属第二医院 新闻中心   编辑:陈伟   浏览:10676
  •     窗外,临冬的雨水绵绵,氤氲的雾气里弥漫着对黄老的哀思;屋内,音容笑貌,仿佛从未曾离开过……

    116日,我国著名儿科专家,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创始人、儿科系首任主任黄达枢老教授含笑作别人世。一袭白衣,包裹着高贵的灵魂,写就了他医学人生的完美至极,更是浓缩着儿科人境界的生命表达。

    历尽艰辛的拓荒先驱

    1920年,黄达枢出生于浙江台州市金清港的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几位哥哥均从事医务工作,对他影响弥深,他也立志医学事业。

    195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温州创立医学院,以适应整体医疗布局和日益迫切的医疗需要。当时的温州是一个经济落后且交通不便的小城,创业之难众人皆知。然而,已在浙江医学院儿童保健院工作了10年的黄达枢却主动报名南下,准备挑起组建儿科的重任。妻子是杭州人,亲朋好友均在杭州,女儿仅4个半月大,如此突然的决定,让她不解。黄达枢就幽默地跟妻子说:“到温州去,有很多的海鲜水产吃。”妻子王瑞华回忆说:“那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组织需要他就去。”

    来温前,黄达枢一家刚刚搬进新房子,从接到通知到来温医的短短3天里,他们匆匆卖掉了刚刚置办的家具等用品。来温后,一家人就住在温州卫校(现附一医门诊部附近)边一个八九平米的小房间里。

    看到一穷二白仍是一张白纸的学校,黄达枢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在浙南这片土地上让儿科生根发芽的决心。儿科教研室建立之初,只有黄达枢一人执教。艰苦的环境没有阻止他对儿科教学的热爱。1978年,温医儿科系诞生,并面向全国招生,黄达枢成为首任系主任。1979年,儿科成为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黄达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成功培养了23名医学硕士,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已成为国内医疗卫生领域的翘楚,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创建儿科教研室期间,黄达枢建立了严格的教师试讲制度、教学评估制度、教学观摩制度、小讲课制度和三级查房制度等,历数十年而不衰,一直指导着今天的儿科教学,让学生受益终身,并使温州市儿科事业走上了正规发展的轨道。他深知人才的弥足珍贵,运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感召,聚集了胡鸿文、黄曼丽、王哲雄、项如莲等一批儿科精英,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用手中熠熠生辉的薪火,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温医人。

     

    仁心仁术的精诚医者 

    儿科被人戏称为“哑科”,医生诊断困难,医学界有一句行话“宁治十大人,不治一小孩”,说的就是治疗一个孩子非常不易。然而,黄达枢却对小孩子喜爱有加。温州医科大学儿科系带头人李昌崇回忆说:“他是真心喜欢孩子,也深深地被儿科博大精深的学问所吸引。我在儿童门诊时,经常用很多愉悦的方法减轻小孩子的就医恐惧感,很多人以为是我自创的,其实不少都是师承黄老的。”

    在黄达枢看来,看病并不是从患儿坐在对面的那一刻才开始的,当一个好的儿科医生,要时时观察、处处留意,发现病史和望、触、叩、听之外的有用信息,因为孩子的病情变化很快。黄达枢看门诊时,总会带着学生在门口走廊走一圈,他摸摸这个的脸蛋,拍拍那个的肩膀,顿时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五分钟一圈走下来,对患儿的情况了然于胸。他潜移默化的不仅是临床经验,更是医学的人文精神。” 李昌崇说。

    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黄达枢发现,两种孩子要特别注意,一种是极度哭闹的,另一种是特别安静的,这两种孩子可能得的是急病,要让他们“插队”,安排他们优先就诊,免得贻误时机。而如果发现有呼吸时鼻翼扇动且脸色苍白的,他则会马上让护士安排吸氧并直接去急诊室。对于那些打哈欠、伸懒腰的小家伙,黄老则会将他们留到最后,因为他清楚,孩子们并无大碍。他还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原原本本地告诉他的学生。

    黄达枢的学生、温医大儿科研究室原副主任张正霞在追忆文章中写到:黄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查房认真仔细,病例讨论一丝不苟,对每一病例都亲自询问病史,亲临体格检查,详尽掌握各种检测报告,而且他还特别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正确性,给同道树立了科学分析、严谨治学、关怀病人和务实求是的典范;黄老还常常教导大家,要想家属所想、急患儿所急,特别是儿科医生,要做到腿勤、手勤、口勤,及时为患儿解难排忧。

     

    诲人不倦的师者楷模 

    在黄达枢的心中,儿科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不能仅靠少数专家,而是应该下大力气培养更多的儿科医生。他这么想,更这么做。

    文革之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一张张踌躇满志的青春面庞让黄达枢看到了儿科的未来和希望。他经常勉励自己的学生:要追求光明和真实,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惰性,要有一股子劲。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人师表的形象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是学生们的楷模。

    据附二医儿科主任医师罗运春教授介绍,他至今仍清晰记得黄老上课的情景:上课非常认真,投影用的胶片都是他亲笔书写、规范清楚,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常常引用国内外最新相关动态和进行交流和讨论。黄老对学生在专业上要求严格,时常还把他们叫到40平米大的家里一对一地进行指导。“我们的每一篇论文的定稿和成文,都花费了黄老的很多心血,从文章结构到标点符号,他都逐一审阅和修改。”附二医儿科学系主任蔡晓红对恩师充满着感激。

    黄达枢厚爱学生,重视培养新一代,总是勉励学生应大胆思索、勇于实践。他十分乐意将中青年优秀人才派遣国外深造及国内进修,强调国内外、校内外的学术交流和人才互补,认为这是生命力旺盛的根本举措。“为改进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诊断,黄老亲自联系,送我去北京首都儿研所学习。为提高对小儿呼吸困难的治疗,他又送我去上海儿科医院学习,从而在温州首先开展使用机械呼吸机,大大提高了呼吸衰竭的治疗成活率。”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儿科门诊部主任赵伟对恩师的栽培溢于言表。

    除了热心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指导,黄达枢还经常查看相关文献,编写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温医大首位由美国医学院颁发医学博士学位的喻兰萍清晰记得,1983年盛夏之夜黄老在大汗淋漓下奋笔疾书编写《围产期新生儿学》的情景:那段时间他白天要主持医疗和教学工作,晚上则熬夜写书到深夜。在没有电脑的年代,校稿、修改与清样等皆是他一人手工完成。几十万字的书稿字字珠玑,浸透着无数不眠之夜的辛勤汗水。该书发行量达一万余册,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围产新生儿的巨著,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获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达枢给予学生生活上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在那个年代艰苦的条件下,为了改善学生的伙食,他经常在家里开“小食堂”。学生有经济困难时,黄达枢则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黄老身上展现出来的师德师风,让他的87届研究生、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十分敬仰。每次来温州,沈晓明都会前往看望恩师。拉着黄老的手,沈晓明经常会激动地说:“我们一直都记着您的话,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研精覃思的治学大家 

    除了做好临床和教学工作,黄达枢还在科研的道路上研精覃思、进取不止。1971年,乐清等地流行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成千上万的患儿呼吸困难和喘憋,家长心急如焚,一般的药物治疗皆无可奈何。黄达枢当时为了更好地了解病情和采集样本,下乡跑到流行区,十天半个月不回家。根据普查资料,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渊博的医学知识,他认为这是一种病毒感染,并在国内首次提出“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命名,同时拟定防治方案,较快地控制了病情。随后,这一成功案例迅速在全国推广,黄老所带领的团队则在《中华儿科杂志》等发表了7篇相关论文,解了困扰无数医生的难题。1977年,卫生部肯定了本病的命名及防治方案,该成果获得了1979年省科技大会二等奖。

    婴幼儿肺功能检测是儿科中难以突破的处女地,黄达枢自80年代初就对婴幼儿啼哭肺功能进行坚持不懈的研究,为国内所仅有。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JH-A型电子肺量计的设计研制中去,克服了医界难题。

    1983-1985年,在黄达枢的主持下,儿科教研室与生化教研室合作首次从人初乳提取SI gA,并实施临床应用的研究,结果证明对治疗小儿肺炎有显著的疗效,为治疗RSV肺炎开辟一条新的途径,该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

    在他的教诲下,小儿呼吸系统的研究工作蒸蒸日上,1986“小儿循环免疫复合物各组分分析在小儿肺炎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发现,RSV肺炎与III型变态反应有关;1989年,他们研究发现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的高特异性,可一次检测多种抗原,适于儿科进行体外过敏原子核诊断;1990年以后,他们深入到哮喘免疫机理及诊疗方法的研究,在分子生物学的水平上作出了阐述……

    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也助推了附二医儿科事业的突飞猛进。1995年省卫生厅批准在附二医建立了“浙江省小儿呼吸疾病诊疗研究中心”,1997年附二医呼吸科被列为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2011年附二医小儿呼吸科入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黄达枢教授把发自内心的爱洒向儿科,五十多年来进取不止,他致力于儿科事业的开拓,站得高,看得远,永远在奋进的路上。他这辈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自我勉励和勉励儿科人的话就是:我们温医的儿科不能落后,要不断赶超。国家对他的信任、学生对他的敬意、患儿和家属对他的信赖,熔金煮铁,铸炼成他人生中最耀眼的勋章。 


    黄达枢教授患病期间,校党委书记仇毅、原校长瞿佳、上海市委常委沈晓明前往看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