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4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的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中楼阁,其真正土壤就在于人民群众鲜活真实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于人民群众为梦想而拼搏、为生活而努力的奋斗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融汇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在人民群众的一言一行,才能根深叶茂,彰显其活力。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其价值取向不但事关个人成长发展,更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风貌,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把核心价值观内蕴于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里,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细小的文明习惯中。
然而,环顾我们身边的校园生活,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时常出现。比如有的大学生“张牙舞齿”——在教室、图书馆等公众场所吃早餐;有的大学生实施“圈地运动”——在教室、图书馆、自习室“霸位”;有的同学“出口成脏”——语言不文明,不懂得尊重他人;有的大学生“声动击西”——在一些规定保持安静的公共场所不关手机铃声;有的大学生“遗臭万言”——在教室、图书馆的桌面刻画和留言;有的大学生“姗姗来迟”——上课习惯性迟到;有的大学生“随身所欲”——着拖鞋、穿背心进入教室、图书馆、报告厅等正式场所;有的大学生“腾云驾雾”——在校园公共场所吸烟;还有的大学生“让后人弯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缺乏环保意识等等。这些不文明行为虽然不是主流,但是这些行为有的触碰了道德红线,有的违反了校纪校规,败坏了校园风气,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古人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它告诫我们,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青年大学生要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自律准绳,从“易”处切入,从“细”处着手,一点一滴,聚沙成塔,杜绝不文明现象,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当前,学校正在开展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好学生”为主题的基础文明行为养成活动,全校师生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践行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