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内涵建设大家谈
  •  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探讨学校教育国际化
  • 作者:建国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周建国   浏览:8516
  •     经过10多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留学生教育初具规模,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和亮点。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教育国际化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学校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未来学校的教育国际化之路任重而道远。近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结合本单位工作,围绕“如何推进我校教育国际化”这一主题展开了探讨。

    人事处处长 张华杰: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或主体是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多年来我校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无论是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或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对照,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要求,到2015年,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院校的出国(境)访学三个月以上专任教师的校比例,平均要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增加到40%。按我校目前专任教师数为1320算,到2015年需要有400位专任教师具有国(境)外三个月以上访学经历,而要满足这一要求,尚有很大缺口。

    对此,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一方面是要强化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大校派科研出国(境)访学的人数,大概扩大到每年30-50人。各学院、附属医院也做好规划和计划,加大国家、省、市出国研修项目的申报推荐力度。建议选派一批教学骨干赴国(境)外学习相关课程教学,选派部分管理人员赴国(境)外学习相关管理知识,拓宽国际视野,提高教学或管理水平。在送出去的同时,还要注重请进来,进一步加强海归人员引进力度,未来学校和各学院应把人才引进的重点放在海归人员或具有国外访学经历的人员上。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职称政策导向功能,学校出台政策规定,除公体、思政等学科外,教师申报教授资格必须有国(境)外学习工作三个月以上的经历。今年,学校将修订职称文件,提高部分学科和年龄段教师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对国(境)外学习经历的要求。

    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 李军红:

    追溯历史,我校的教育国际化一直是走在前头的,学校眼视光学科的创立、发展直至成为一张金名片就是明证。今天,在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节点,在推进改革的重要机遇期,学校将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系统、整体地推进教育国际化。

    为此,首先还需要形成深度共识。教育国际化作为学校党政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教代会、推进会、座谈会,以及校媒的大力宣传,共识已逐步形成。而深度共识是要能够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这就需要我们去突破一些固有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不到那个共识的点上,具体操作过程中行动就很难跟上。其次是向前推进的目标和重点的设定。哪些是亟待提高的,哪些是重点突破的,除了做好顶层设计外,线路图、时间表、操盘手、接盘者都非常重要。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和学院正在进一步上下论证,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步伐。这个过程最难的还是在接盘。因此,我们强调工作的协同、共进,单单有操盘手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都积极、主动地接盘,才能顺利推进。三是扫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管理上职责不清、权限不明,需要进一步厘清。我们学校以“敢为人先”著称,今天我们能不能在教育国际化的体制机制上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在某些方面先走一步,试一试放权、试一试责权利捆绑?在大的项目推进上能否更勇于尝试,做第一个吃螃蟹者?

    作为负责学校国际合作交流的职能部门,我们要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牵头做好学校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指标体系;二是协调相关部门、学院共同推进政策的出台和项目的实施;三是积极开拓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四是做好内部管理的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外事服务质量。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胡臻:

    教育国际化是各国提升本国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谋求发展的内在需要。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抓手,温州医科大学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历经八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对照国内和全球留学生教育发展新形势,对照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照留学生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新期盼,我们仍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和薄弱环节。

    因此,我们应以新一轮教育国际化浪潮为契机,审时度势,发挥特色,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进一步推动留学生教育发展,努力使留学生教育成为我校进一步发展的新亮点。完善组织结构的建设,健全留学生管理体系。在努力做好留学生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发展留学研究生项目,通过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培养适应国际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同时制定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落实多层次、多途径的留学生任教老师选拔和培养机制,开设教育教学方法、技能培训课程等手段,为学校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教育理念和知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助推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打造来华留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新模式,丰富留学生德育工作内涵,创新中国文化课堂教学,推进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留学生职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我国培养医学留学生人才的教育基地之一。

    教务处副处长 朱雪波: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有力支撑。就我们温医大来说,不仅需要将国际化作为学校当前的重点工作,而且还要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为实现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提供支撑。在本科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校尚存在学生国、境外交流项目少,师生外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弱,专业和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学校本科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和发展。

        因此,建议从以下六方面努力,着力提升我校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一是要建立教学业绩考核和本科教育国际化推进的联动机制,将开放办学和国际化综合排名等指标体系纳入二级学院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指标;二是要将教育教学工作和国际化推进工作结合,发挥学院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与国内高校建立本科生联合培养制度;三是要加强国际化专业和课程建设,制定既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又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国际化课程群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四是要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国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并进一步加强双语课程建设;五是要完善本科生境外交流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设立交流生助、奖学金制度,鼓励学生赴海外、境外交流;六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国际化交流,增加赴海外进行教学相关的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外籍文教专家聘请的比例。

    学生处副处长 陈乃车:

    在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积极推进优秀本科生的国际交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当然,相比较综合性大学而言,医学院校本科生国际交流工作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就路径选择来讲,学分互认的交换生或双学位等项目是目前综合性大学的主流项目,但由于医学教育的学费、教育体系等原因,本科医学生的交换生项目基本就没有。所以,我们在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工作时,就更需要智慧、能力和超常规的举措,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基础在提高认识,关键在拓展项目,生命在机制保障。尤其是在认识方面,全校上下要提高认识,学生国际交流不单是学生及其家庭的事情,不能说他自己有钱就出去,没钱就不要出去。实际上,它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主动选择。我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如果没有出国境的经历和体验,没有国际化的视野,谈不上高素质人才培养。

    因此,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来,具体来说,结合部门工作职责,我们在以下四个方面要开展了工作探索和行动。一是制度设计方面,为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这一关键因素,去年学校在修改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时,已经把学生考取雅思、托福的成绩给予发展性素质加分;二是正在协同其他部门抓紧制定、出台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奖励、资助办法;三是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学生处将在教育管理设置专人负责出国前的安全教育等工作,与国际合作交流处一起指导做好学生在境外的跟踪管理;四是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协助做好交流项目的宣传和推广,以及交流项目完成后的经验交流,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

    科技处副处长 金利泰: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世界潮流和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进行的教育实践。

    科研建设及合作是高校教育国际化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我校未来的教育国际化道路中,我们要依托科技项目,推进科技国际合作进程。鼓励与我校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研究,共同向各国国际组织申请科研合作项目,同时积极组织各类国家科技合作项目的申报、立项、执行等全程工作。合理配置科研经费,对国际合作项目予以经费配套倾斜政策。根据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省部级以上的纵向国合专项予以配套经费,对层次高、影响力大、资助金额高的国际间合作项目以不低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标准给予配套。进一步鼓励与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如联合共建实验室、互派学者、博士生,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国外技术引进、吸收与创新。重视和鼓励科技国际合作的成果申报奖励,对于国际合作研究产生的各类成果,定期组织向各级部门申报科技成果奖励。对于与国外合作共同发表的SCI论文、共同申请的国际专利等,我校给予科研业绩认定并按贡献度给予奖励。积极响应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对我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定期进行绩效评价和基地申报工作,根据评价结果予以奖励或通报批评,另外定期收集可公开的科技成果信息并上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