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寒假,都去哪儿了?
  • 作者:姚佐超 施京京 林彩秀   供稿单位:学生通讯社   编辑:梁洁华   浏览:4524
  •     又一个寒假过去,除了享受假期的舒适,今年,有不少同学不拘一“阁”,选择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历练,充实自我,开启策马奔腾的马年生活。

    “青旅义工”,我们的旅行

    没有宅在家里看韩剧,也没有烧钱旅游,2012级护本1班的傅筱莎和预防3班的万兰娟两人选择了更为特殊的方式过寒假,过春节。

    111,两位女生就背起行囊,结伴前往厦门曾厝垵。她们在一家名叫“蜗蜗之家”的客栈落脚,并做起了“义工”。在这一个月里,需要她们做的是“勤劳”,在前台登记客人信息,与每个来到旅馆的人交流,解决他们的困难,整理床铺做清洁等等。而回报她们的,是食宿全免,还有大把的休闲时光,他们在工作之余尽情游览和享受这个城市。这种通过一边工作一边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旅居的大学生有很多,他们被称为“青旅义工”,有些人更喜欢被称为“青旅实习生”。

    对傅筱莎她们来说,这次的曾厝垵之行既是一次义工行动,也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两人最初在豆瓣小组海量招聘“青旅实习生”的信息中不断筛选,联系上了该客栈的老板“二哥”,通过其他途径反复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后,终于在201310月,傅筱莎投出了她的简历。“第一份简历就有了回应。我被录用了,这真是一件着实开心的事情。”傅筱莎兴奋地说。

    在这场旅行里,两人付出劳动自给自足,全凭热情和兴趣走遍了曾厝垵的各个角落。“我很喜欢这种感觉,能了解到许多的社会百态。这是我人生的一次大胆的体验,也是我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傅筱莎说。


    “青旅义工”与外国客人们在一起

    育人又育己,在教育中蜕变自我  

    121,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施京京和四位室友成为了“塑本教育” 孩童集训机构的助教老师。她们需要在金悦丽嘉酒店开展为期五天的集训,不是给孩子们教授文化课,而是采用体验式的教学,帮助孩子们寻找正能量,学会感恩,重拾自信。

    在集训正式开始前,施京京等人接受了两天半的苛刻培训,她们首先要学会演讲、吞火、暖场、节目排练、带动激情等必备技能。寒冬里的那几天,尽管她们穿着单件线衣,还是会大汗淋漓,而只有经住考验的助教才能留任。

    123,集训正式开始,施京京和室友宁窈成为了第八队的老师。在五天的集训里,施京京引导着孩子们吞酒精火焰、过信任桥、绘制梦想画板、集体背诵《弟子规》等,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学会相互鼓励和合作。

    孩子们要做的事我们都要提前做好,还要比他们做得更好,要课前课上调动孩子们的激情。这一切,真的不容易。施京京回想起来仍很激动,“虽然我们每天起得比孩子们早,要准备新一天的道具,安排工作;睡得比孩子们迟,要总结、反思、查房。但当看到孩子们一点一点的成长,慢慢变得自信,慢慢对我们敞开心扉,慢慢懂得合作,慢慢学会感恩,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施京京等与她们所带领的小队伍

    出国交流生的别样寒假  

    在马年还未到来之际,6名我校学子飞向瑞典,作为出国交流生在海外度过了这个特别的马年春节。

    2011级预防2班的吕梦莲就是其中的一员,于她而言今年没有寒假,除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还要努力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在闲暇之时,她会与房主一起DIY蓝莓饼干、畅聊瑞典的天气和音乐。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大洋彼岸的春节丝毫不孤单。“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在外地过年,却也格外欢乐,更可以说是一次难以忘怀的体验了。”吕梦莲说。在瑞典Vaxjo市中心的图书馆,他们一群中国学生与当地人相互协作,精心策划了“中国文化夜”,点燃了这座城市的中国情怀。

    除夕之夜,他们编制中国结,画脸谱,做中国特色菜,中国民俗轮番上演,热闹非凡。吕梦莲和几个同学还向瑞典土著居民介绍我们的生肖故事和民间传说。“他们常常惊异于我们的故事和文化,但我相信这代表着良好的沟通。”在欢笑中,这些激情洋溢的中国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当地热情友好的居民打成一片。


    出国交流生在瑞典

    留校科研、实习,做“反宅族”

    当大部分同学拖着行李登上返家的车程时,第一临床医学院的20多名同学选择留在学校做科研。他们有的与附一院、附二院的医生取得联系,得到了临床医生的悉心指导;有的在茶山校区的实验室里刻苦钻研。

    2011级临床4班的陈弟,与2名队友进行着弓形虫的基因提取试验,直至122日才回家。“其实我挺想家的,因为暑假也留下来做实验,一年在家的时间仅有20多天,但因为兴趣所在,我还是选择了留校一段时间。”陈弟说,“半个月里,我们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虽然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排除了一部分可能,还是让我觉得很值。”

    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科研协会会长黄俊杰介绍说,学院里留校做科研的同学,大多都在125日左右才回家。“科研是费时费力的事,能多留校一天就多呆一天。我所在的‘实质器官去细胞’科研组有8个人选择了留下。”

        不想等时间过去了再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叹,寒假里,越来越多的同学拒绝宅在家里。去医疗机构学习、去麦当劳打工、做家教,这些项目固然传统,也让他们在忙碌中收获了不少成长。提前在医院见习的大三同学李梦霞笑着说:“能够见到不一样的人,可以学习实践技能,为什么还要宅在家里呢?”


     留校学生做科研实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