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杯白茶的温润邂逅一杯咖啡的醇厚,当指尖的非遗技艺碰撞出就业的火花,会绽放出怎样的生命光彩?
7月8日上午,浙江温州鹿城区慈善综合体的报告厅里,茶香、咖香与瓯绣、米塑的文化气息交融——温州医科大学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实践队在此召开的非遗助残成果汇报座谈会,不仅亮出了“一杯白茶”赋能残障人士、非遗文创焕发生机的亮眼答卷,更以“茶咖融合”的创新实践,勾勒出政校社协同助残的立体图景。
座谈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一块牌匾,凝聚起跨界融合的公益合力
座谈会伊始,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志东共同为鹿城区民政局、残联授出“浙闽非遗助残联盟”"、牌匾。
这枚牌匾背后,是多方力量的深度联结,目前已从8家拓展到浙闽10家政企校单位,今年新增鹿城区民政局和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温医大“一杯白茶”非遗品牌深耕肢体残障人士就业帮扶,浙工贸非遗文创拓宽增收渠道,壹星酿烘焙坊“一杯咖啡”"、注入市场活力,同星园家长互助协会组织搭建精准服务桥梁。从校园到社会,从技艺传承到产业联动,一张覆盖“培训—康复—就业—市场”的助残网络就此织就,让非遗助残从单点探索升级为多方协同的生态体系。
李校堃院士表示:“白茶还有一些其它非遗和助残就业创业相结合,确实是个创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又能够让残障人士在文化浸润中工作,将自己劳动创造的产品推向市场,在创新创造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他强调,非遗助残是一种创新的融合模式,这种模式值得去发展,也值得进一步研究,我们要用真心和大爱更多地去关心残障人士,关爱弱势群体。他高度肯定两校联合社会实践的意义与成果,认为其为残障群体搭建了以文化体验促进社会融入的平台,也为高校协同助残提供了范例。他还结合自身康复经历,呼吁同学们用爱心关心残障群体,将非遗助残模式推广至更广泛地区。
李校堃院士。受访者供图
张志东书记表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省级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基地,为非遗助残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非遗助残实践活动以文化为桥梁,让残障群体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他对实践队提出下一步期望:加强校地合作,常态化开展非遗助残活动;讲好非遗助残故事,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推动非遗与助残事业深度融合。
张志东书记。受访者供图
茶咖相契,让非遗技艺长出就业“翅膀”
实践成果汇报中,两校特色项目的“双向奔赴”格外动人。
温医大阿尔伯塔学院团队以“一杯白茶”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精准调研—定制帮扶—产业延伸”的路径。依托温州市肢协和同星园家庭互助组织的深度调研,团队为30余户肢体残障家庭“量身定制”服务:不仅提供白茶制作技艺培训,更结合医学专业优势设计肢体功能康复方案,让“包装茶”的过程成为身心疗愈的过程。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杯白茶”与壹星酿烘焙坊“一杯咖啡”的跨界合作——计划联名推出的“茶咖礼盒”到公益市集,既让残障人士制作的白茶走进更多生活场景,也为他们带来收益的“实在幸福”。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小草非遗助残实践队则让非遗文创“潮”了起来:团队以专业为基,依托学校 “三瓯一木” 非遗资源,将传统非遗纹样巧妙融入现代设计,为“一杯白茶”系列产品以及残疾人手作品提供文创设计支持,让非遗成为可走进日常、被感知消费的“活态文化”。队员们还积极搭建起非遗匠人与残障人群之间的技艺培训桥梁,策划制作“指尖上的传承”系列短视频,记录并宣传残障人士从“受助者”到“自助者”的蜕变历程,让更多人看见非遗技艺中蕴含的生命韧性。
座谈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深耕细作,让每份需求都被精准回应
“在温州肢协和同星园协助的入户走访中,我们发现残障人士不仅渴望技能提升,更渴望被看见、被需要。”温医大实践队员钟佳凝分享道。
正是这份基于真实需求的洞察,让“一杯白茶”项目不仅教技艺,更通过“家庭茶席体验”“线上直播带货”等形式,帮助残障人士重建社交自信。壹星酿烘焙坊负责人胡温中也感慨:“茶与咖啡的融合,本质是残障人士与社会的融合,每一份订单都是一份接纳与尊重。”
鹿城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朱慧铭对此深有感触:“鹿城区残联近年来积极探索‘非遗+助残’模式,非遗助残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它既能守护传统文化,又能为残疾人点亮人生。我们坚信,通过院校的智慧与力量,一定能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指尖上的梦想’。”
鹿城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邱晓东对此评价道:“从‘一杯白茶’到‘一杯咖啡’的联动,打破了助残服务的场景边界,让政策支持与市场活力形成合力,这正是‘民生温度’与‘发展精度’的生动结合。期待依托鹿城慈善丰厚土壤,深化合作交流,更好助力共同富裕。”
团鹿城区委书记李璐颖则强调:“非遗助残不是孤立的公益行为,而是激活文化资源、赋能特殊群体、完善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各方资源深度融合,让每个生命都能共享发展红利。”
会上,温医大团委书记林文诗、阿尔伯塔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小尚和浙工贸校团委书记俞通海、浙工贸设计与数字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潘修强为壹星酿烘焙坊和鹿城区同星园家长互助协会颁发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
座谈会上授牌。受访者供图
临别时,两校领导为实践队员发放慰问物资,而残障人士通过视频传来的感谢更令人动容:“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的双手也能创造美好。”这句朴实的话,恰是对这场实践最好的褒奖。
座谈会合影。受访者供图
从一杯白茶的清醇,到一杯咖啡的香浓,从指尖技艺的传承,到生命价值的重塑,这场跨界探索证明:助残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搭建“连接”——连接文化与生活,连接个体与社会,连接善意与可持续。当茶与咖的香气交织,当非遗与就业的路径贯通,每个残障人士都能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这,正是青春力量书写的社会责任,也是非遗传承赋予的时代温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