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潮新闻:科技创新如何让新质生产力持续“上新”?三位院士这样说
  • 作者:黄慧仙 徐雪纯 蒋超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裘徐 高拓   字数:2082   浏览:571
  • “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两会的高频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科技创新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什么?对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着怎样的“关口”?差异化竞争之下,浙江又该如何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VCG111463708535.jpg

    近日,聚焦科技创新视野,记者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杨华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裕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等三位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委员,从三个层面剖析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科技力量。

    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什么?

    国产盾构在地下“开疆拓土”,造就如今纵横交错的地铁线路;将人体内的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做成药物,糖尿病并发症等疾病就此有了更优治疗方案;生物技术与化工、医疗、材料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融合,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在专家看来,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

    微信图片_20240307143307.jpg

    2018年6月,李校堃院士团队在《自然》发文揭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新的重要功能,打开了生长因子新的“黑匣子”,该研究为糖尿病、慢性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引发代谢药物研究范式的新的思考。生长因子是生物进化过程最保守的基因之一,其编码的蛋白质FGF家族,参与了人体修复再生与复杂调控,可用于治疗溃疡和加速损伤组织再生,让损伤的皮肤与组织得以较完美修复。

    “随着生长因子FGF更多‘秘密’的揭晓,很多原创的对重大疾病有治疗作用的管线药物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也为相关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李校堃院士说。

    当前,技术突破创“新”与产业升级增“质”正共同塑造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医药化学品合成面临传统医药化学合成过程原料消耗高,三废排量大、环境负担高等挑战。郑裕国院士认为,相比于传统制造方式,生物制造在生产原料、加工工艺等方面另辟蹊径。加快化工、医疗、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将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如在医药行业的前沿——“手性”医药化学品有机合成领域,利用生物制造相关合成元件,实现高选择性合成具有药效高、副作用小等突出优势。

    2007年以来,浙江持续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有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浙江累计培育首台(套)装备2026项,“国际班”成员达9名。

    从全国来看,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前不久联合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5个以上,增强中试对制造业支撑保障作用。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李校堃院士看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多方形成合力。

    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向高端化妆品行业成果转化过程中,李校堃院士团队就遇到过不少阻力。“生长因子作为药品已上市多年,其作为高端化妆品的添加原料,在有限的剂量范围内,也被实验证明是安全有效的;但在目前的化妆品审批上,药品和化妆品有着严格界限,业界对生长因子的认知也有待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率。”李校堃院士说,在多方“博弈”中,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同时形成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新模式和新理念,这样的良性循环将为科技创新“生态雨林”的形成,提供深厚沃土。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一位专家所说,要着力构建创新安全的技术生态体系、完善开放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几位院士看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立足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产力。国家层面加强系统谋划,在基础性、公共性、通用性领域加强投入,在市场化、竞争性、个性化领域加强政策引导,避免地方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李校堃院士则细细剖析了长三角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在他看来,当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如上海为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中心,形成了浦东张江—周康等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浙江形成了杭州、宁波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生产与研发聚集区;江苏形成了苏州、南京、泰州、连云港等一批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及生产基地;安徽则形成了以合肥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生产基地。

    多中心、差异化的布局形式,正成为生命健康领域特色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基础。

    俯瞰之江大地,从“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到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打造,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升,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引领下,一幅事关新质生产力的宏伟画卷正徐徐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