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浙江新闻客户端:这项“救心术”发布中国专家共识 温医大附一院团队贡献突出
  • 作者:王艳琼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卞成德   字数:1214   浏览:2942
  • 心脏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发动机”,每分每秒不停地跳动;当它停跳或跳动缓慢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此时,起搏器像是发挥着“输电作用”。在医学上,这项技术被称为心脏起搏。

    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我国学者不断优化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取得了国际性成就。日前,《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发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起搏团队在本次共识撰写中贡献突出,该团队负责人黄伟剑教授接受记者采访,解读共识内容及意义。

    人的心脏如拳头般大小,主要有心肌细胞、传导系统及血管等结构构成。正常情况下,窦房结这一“司令部”产生电信号,沿心脏特有的传导束传递至房室交界区的希氏束和远端浦肯野网,这就像一个高速传导电信号的网络,可以快速同步激动左、右心室,使得心脏同步收缩(最短时间内产生心脏收缩)。

    黄伟剑教授介绍,传统的心脏起搏,将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心肌上,心肌细胞之间传导相对缓慢,所以出现左、右心室及心室内收缩不同步性,容易诱发房颤、心功能恶化;而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将起搏电极直接精确固定于希浦传导系统这一心脏高速网络上,模拟正常、快速的生理性激动,达到最佳的心脏同步性,避免传统起搏带来的收缩不同步及心衰等问题。


    早在2011年,黄伟剑团队便开始钻研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团队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进行探索和研究,大胆质疑,把这项技术持续改进和提高,解决了每一项技术难点并及时总结。2015年末开始为弥补传统希氏束起搏的缺陷,黄伟剑带领研究团队首创了左束支起搏技术,将电极穿间隔置于心脏左室面的传导系统,即能保证生理性起搏的有效性并且安全、可靠,最大程度拓展了传导束起搏的的适用范围。

    随着研究的逐渐成熟,2017年开始黄伟剑团队在国内外推广左束支起搏技术,并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开展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目前,团队共完成约2000余例希浦系统起搏,其中左束支起搏约1000余例,发表的相关研究SCI论文获得业内热点关注及高频次引用。

    此次《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发起,由国内11名希浦系统起搏专家组成“撰写团队”,其中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黄伟剑教授担任首要撰写者,副主任苏蓝教授为核心执笔,吴圣杰医师为工作组秘书。团队结合国际相关共识、国内外研究和专家临床实践经验,历时一年5个月,经过3次集中讨论、多次组内及线上讨论后合作完成。

    在黄伟剑教授看来,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尤其是左束支起搏技术运用日渐广泛,势必会成为起搏领域的主流术式,但各大医院及治疗中心的医生在技术操作和标准上尚未统一,适应证也亟需规范。此次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对国内各医疗中心临床应用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具有进一步规范和指导作用,也将促进我国更加合理、合规地开展生理性起搏手术。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