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腾讯大浙网:青年科学家峰会:对话未来,倾听科技之音
  • 作者:《对话未来》栏目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黎亚茹 高拓   字数:4569   浏览:4901
  • 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日趋临近,作目前全球最大的科学家盛会之一,吸引了无数目光。青年,青年!一代又一代青年立志于科学,专注于研究,才有了中国现在迅疾发展的科学事业。 

    当我们望向前方,不要忘了因为什么而出发,不要忘了前辈们曾经走过的路。本次对话未来栏目:星火相传板块邀请了四位科学家与大学生们进行对话。科学家老师们也曾经是勤奋努力的大学生,跨越时空,让过去的大学生与现在的大学生对谈,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汲取前辈们的勇气与智慧,再昂首向前吧! 

    生命科学未来将成为热门领域

    一个人在房间里研究歌德巴赫猜想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这个时代, 你要协同各种爆炸性的资源, 去解决你要解决的问题,那就要求你要有开放的思维,更广阔的胸怀和更高的视野。

    ——李校堃 

    李校堃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土、教受、 博士生导师,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药学学科带头人,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长期致力于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蛋白药物的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和新药研发、临床应用和转化医学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开发为临床药物。 

    黄君婷 

    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四学生 

    黄珏 

    温州医科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四学生 

    今年新冠疫情爆发,在武汉、在整个华夏土地上发生了诸多令人动容的医学奇迹,无数白衣天使冲在第一线拯救同胞此份大爱,让人震动!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此立志投身于医学,立志未来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此次我们邀请了温州医科大两名学生与他们的校长,同时也是我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进行了对话,星空需要仰望,但亦要脚踏实地。医学这条路好不好走?要经历什么样的现实困难?疫情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有着医学梦的孩子们不妨静下心来,听一听这欠“对谈”

    黄君婷:

    校长您好,我是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四学生黄君婷,今年2020世界青 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召开,我们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和您面对面交流。我特别想向你请教的一一个问题是,我们在自己的学习和实验中,经常遇到问题需要去克服,您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从而坚持下去的呢?

    李校堃:

    我在上大学和读博士的时候,(脑海里) 经常都是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比如人就是骨头、支架和细胞,这怎么组成一个人的呢?而且同样是这样的组成,为什么有的是动物?有的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比较高,有的人不高,为什么有的动物尾巴断了可以重生,人的手不行。那时候经常就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就会去查文献了解它,是什么的机制控制它。从生长调控因子其中的一个成分,去研究分子怎么调控的。 

    就像我们研究宇宙,首先我们肯定是研究地球,研究明白后再研究月球,研究其他更多星球,那么我们研究一个细胞生长因子,这个名字叫碱性成形细胞生长因子,因为它很特殊,它在从线虫、从果蝇、从老鼠、从鱼类,都有它的受体、基因和蛋白分泌。我们就抓住这一个东西研究, 就发现它与很多因子之间更大的联系,就像进入了一个迷宫,很有意思,从这开始我们就开始更深入研究细胞因子之间的调控。是再生还是说它的过度生长,是靠怎么调控。

    我三十来岁时的发生一次事故, 掉到了沟里。脸上有很多伤口,脸上至少缝了30多针。后来我想能不能用这个方式试一下。 当时国际上还没试过。比如说对细胞生长,不知道在人身上会不会长肿瘤,长出瘢啊,长出牛角啊,谁都不知道。我想我自己先试一下吧。试以后觉得很好,没事儿!也没长出什么奇怪的东西,所以我坚信它是有价值的。为什么我对生长因子持续了三十年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因为我有好奇心,而且通过发生在我身上这次事故,自己也无所谓了,想试一试。试好了,那我很幸福,试不好,也算是为科学做一次贡献。我觉得在细胞生长因子的神秘王国里,我一定能探索它的规律。探索出它生命的奥秘。 

    黄君婷:

    谢谢校长的解答,那我们其实现在很多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不知道怎样选定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好像没有像您曾经那样对某一个领域那么坚定。

    李校堃:

    实际上医生这个职业,是一个很伟大的职业,有非常多的学科等着你,皮肤科、泌尿科、肿瘤科...等等等等。那以后你进入了一个科室以后,你在大学所学的知识会像种子一样在你身上萌发,萌发以后你会不断的对某一个点上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泌尿科,我就想研究肾结石,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结石,结石又是什么构成的...那我研究它是怎么形成的,那我就知道怎么预防它。形成过程中我又怎么把这个结石解决掉。你就会不断产生兴趣。你也会和其他科室的人合作怎么去对付它。 

    还有你可以做流行病调查。比如这一块儿的人,我调查了一万人,他都喝了什么水,水的ph值是多少,水里有没有特殊的物质...调查后就会了解出一些规律 ,你就可能会有发现。比如说温州区域人群喜欢喝什么样的水导致结石高发。这就是从临床发现的科学问题。我们在你们这个年纪也有茫然的的时候,但还是对医学、对研究生命有很浓厚的热情和好奇心。 

    黄珏:

    我们之前看过西湖大学施一公的演讲,他说未来科学里面生命科学会占到一半,您怎么看?

    李校堃:

    很有道理,甚至我觉得会占的更多。因为人的很多重大发明运用到工业上很多都是仿生技术。仿生就是对生命的研究深入以后,然后仿生出一个设备。所以研究生命其实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各学科的交叉,然后通过研究生命去转化出一些高技术和工业产品的时候,那也是因为研究生命以后,得出的新的原创技术。 

    比如说可视化技术、VR技术,使用后可以展现无限的空间。这种技术,首先它要把人的视觉研究明白。实际上人类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来源于视觉。视觉通过光传到视网膜,再变生物电传到脑部。脑部把得到的各种碎片信息进行组装,类似于计算机的庞大运算后,当然也会有一些化学和物理的反应,最后形成你精准的意识,然后对外形成你的语言。这是很复杂的信号系统,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精准的机器。是化学物理数学最精准最高度的形成。所以说生命科学其实跟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黄珏: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远离他们的科研生涯,虽然这些年中国对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但刚毕业的硕博很难申请到科研课题和经费,您能否对这部分人群提出一些建议? 

    李校堃:

    我刚毕业的时候,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申请到科研课题经费,那我就跟在导师后面去做,跟着前辈去做,踏踏实实,老老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功到自然成。不能养成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很多很优秀的年轻人从事科研,很多就缺乏这种坚持,缺乏对社会整体的认识,盲目的去改行。当然我们不反对个人选择,但是会觉得很遗憾,这些优秀的人才失去了很多机会,当你转一圈想回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乌龟已经超过了白兔。为什么现在很多乌龟都能超过白兔,因为乌龟一直在坚持,而兔子觉得自己聪明,可以干一点别的,就干一下这个,又干一下别的,然后就失去了机会。 

    黄君婷:

    坚持源于一定成就感。比如做实验,老是失败,或者临床价值其实不高。这样满足感、荣誉感不高,导致很多学生后来就着重于论文数量,而不是论文质量。 

    李校堃:

    我觉得还是那个问题,任何一个科研成果肯定要经历磨难、经历折磨、经历痛苦,绝对不可能你设想一个东西,然后一步到位,这完全是理想化的。必然是在不断推倒重来中,不断探索中才能摸到一些规律。如果光为了数量去发,那就是本末倒置。我们国家现在要搞原创,要保持一个技术研究的理性,就必然得有一批人做的很晚的沉下来。 

    黄君婷:

    今年新冠疫情大范围流行,想知道咱学校温医大未来是否会加强公共健康这一块的学科规划建设?

    李校堃:

    新冠,百年之巨变,可能会重塑我们的医学教育,及医学发展的整体布局。所以说做一个医学院校,要加强基础的教育和各种跟预防医学方面的一些工作。包括公共卫生。在大的层面上,特别是针对人类未来最大的敌人-病毒,要建立一套防御体系。包括综合的交叉医学体系,包括病毒、呼吸、免疫、药学、流行病等一系列的对病毒研究的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这样为未来的各种病毒的流行爆发做好防御性准备。

    黄珏:

    这次疫情普遍推行了健康码这种大数据手段。您怎么看如今计算机和大数据对紧急公共事件的帮助? 

    李校堃:

    这次疫情的确充分体现了数字系统的建立对我们国家的健康有多么大的帮助。我们过去对数据和健康的联系还没有这么深的认识。现在就会把城市大脑和健康联系起来。比如说,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在城市大脑里。这样你去这个医院,那个医院,不用重复检测,城市大脑里一清二楚,节省成本,也方便了病人们的治疗。现在大家都有手机,这个追踪定位在群体感染的时候就很有用,追踪找到潜在感染人群,及时排查。如果没有大数据,这就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说大数据对这次防疫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黄珏:

    那按您说的,计算机大数据、甚至是机器人是否会很快大范围进入日常的医疗体系。

    李校堃:

    你看中医诊断,每天再多也就看20个人,望闻问切。那如果能把一万人、十万人的数据全部输入进计算机,那准确度就会愈来愈高。整个医学发展,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会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前一段时间不是有新闻说机器人考试已经超过了执业医师考试的平均分吗,所以未来,我想,它应该会做一个很大的补充,但超过人的整体作用,这是很难的,甚至不可能。当然以后随着机器人的使用,可能有些岗位就不用了,比如说如果都是智能驾驶,驾驶员这个岗位就会面临风险了一样。这个发展是很快的,未来不好预测。但肯定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智能。 

    黄君婷:

    那您是否推荐学生未来在公共健康这一领域发展? 

    李校堃:

    因为今年这个疫情,未来生命科学肯定是很重要、很热门的领域。这个领域作为医生来讲,涉及到的就感染科、呼吸科、危重病科、还有基础学科:免疫、微生物,还有基因工程。这些学科肯定会很热门,人才需求也会很大,责任也很大。我当然鼓励学生去投身于这些领域,未来成为保护国家与公众健康安全的一份子!

    黄珏:

    你觉得现在的医学青年应该肩负什么样的责任?和要有什么样的职业意识?您对我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李校堃:

    我们现在最大的幸福是当老师,能够培养人才,在健康领域,在大医学领域,能够支撑国家未来的发展。年轻人现在空间很大,机会很多,现在你们学习的方法也比我们以前多的多...现在很多东西都在变,获取知识的方式在变,时代在变,时间空间组合发展也在变,但我觉得还是有不变的东西。这个是永远不会变的:就是如何有大爱的精神让患者解除痛苦,让他们康复。还有国家的情怀,怎么让我们国家未来在医学领域能领跑国际。还有不变的情怀和信念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对病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对自己的科学研究要有持之以恒的好奇心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还要有与大家共同分享、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一个人在房间里研究歌德巴赫猜想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种科学家也会越来越少,而现在这个时代,你要协同各种爆炸性的资源,去解决你要解决的问题,那就要求人要有开发的思维,和胸怀和更高的视野,这样才能在这个领域独领风骚。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