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浙江教育报:重分类重应用,构建符合学科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
  • 作者:李校堃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卞成德   字数:1555   浏览:5008
  • 前不久,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部门联合发文,以破除“唯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推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这对于推动科学研究回归学术初心、优化学术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SCI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依靠历史悠久、英语的通用性以及西方国家的科研优势成为世界上权威的科学文献引文数据库,也逐渐成为我国主流的学术、科技评价方式,曾经对于引导国内学者在全球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接轨国际学术前沿起到过积极作用。问题在于近年来SCI论文在我国逐渐成为学术圈的“硬通货”,使得部分科研工作者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为了发论文去写论文,为了拿奖金去出成果,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这次《意见》的出台就是一次很好的纠偏,引导学术界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破除“唯论文”“SCI至上”,必然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意见》针对评价体系重构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原则性建议,但具体如何操作仍然需要制订科学的系统性方案。我认为,无论体系怎么建构,必须突出战略导向,即新的评价体系必须能够引导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重点支持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增强国防实力的研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拥有尖端的国防科研技术支撑是基本前提;二是面向“高精尖”产品的研发,引导科技工作者攻克“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难题;三是面向关系国计民生的研究领域,比如海域资源普查、公共卫生大数据平台建设、国民健康大数据等,这类研究一般缺少经济利益推动,但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非常重要。

    构建新的科研评价体系,必须强调分类评价。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学科的特点不一样,采用同一标准必然会有失偏颇。因此,要遵循高校和学科门类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不同学科和不同性质的研究分别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路径。

    针对一般的地方院校,我认为可以大体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学科方向制定评价体系:

    基础研究是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强调原创性和前沿性,核心指标就是发表论文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因此,基础研究的评价指标可以“三高论文”为主,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论文、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辅以论文引用情况和同行鉴定,确定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这与破除“唯SCI”并不矛盾,破除“SCI至上”不应该是简单地反对发表论文。知识需要全球共享和交流,科技成果需通过高质量的论文来体现,这是国际通用规则,在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是向世界显示基础研究实力,是在国际学术界争夺话语权、提高我国全球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针对应用研究,评价应该更加强调应用价值,要把面向市场等应用转化性奖励指标作为重要指标,如医科院校中不能让临床医生重科研、轻临床,导致“做1000台优秀的手术比不上一篇论文”的结果。其次是强化专利运用、转化导向,不能单纯看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要强调高质量、高转化,将前资助变为后奖励,加大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后的奖励政策,促进专利质量提升。再就是提高横向科研课题的指标权重。目前,科研学术界普遍存在重视有显示度的纵向课题、轻视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横向课题的现象。但事实上,横向课题比纵向课题更能够体现产学研的结合,更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更能体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纵向课题反而容易出现发表几篇论文即结题的问题,其中更是充斥大量低水平文章,不仅浪费了科研经费,还扰乱了科研发展的正常方向,因此横向课题在评价中的权重应该加大。


       媒体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0-04/08/content_25898.htm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