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41重症隔离病房内传来喜讯,病情极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陈先生(化名),经历10个昼夜的ECMO技术及呼吸机支持等综合抢救,终于转危为安!于3月3日中午成功脱离ECMO生命支持系统。目前,该患者脱机已超过48个小时,生命体征稳定。据悉,这是温州首例应用ECMO技术后成功撤机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54岁的他命悬一线
通过医院的视频连线镜头,记者看到陈先生恢复的不错,还能对着镜头举手打招呼。专家及其治疗团队再次对他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
陈先生今年54岁,与武汉人员有接触史,1月30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随后在永嘉县人民医院治疗,因病情急剧恶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于1月31日转入温医大附一院641隔离病房进行抢救。
据介绍,入院当时,陈先生的病情已属于重型患者,医院随即采取了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高流量吸氧。治疗期间,呼吸困难和发热等病情曾有所改善。2月12日,患者病情突然恶化,为抢救生命,采取了紧急气管插管。但病情还在持续恶化,并出现严重的顽固性呼吸性酸中毒,机体极度缺氧的同时,体内的“废气”难以排除,二氧化碳分压高达到93.1mmHg。陈先生命悬一线。
建立起ECMO生命支持系统
一场生死抢救争分夺秒的进行。2月22日上午,经与省内驰援专家崔巍、丁礼仁等多学科专家综合评估后,决定为患者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维持生命。一声令下,ECMO团队核心成员王珏、吴辉等主任立即到位,迅速为患者建立了ECMO生命支持系统。在ECMO的帮助下,患者的全身氧供得到恢复,二氧化碳分压快速下降,抢救取得阶段性胜利。
ECMO俗称人工心肺机系统,也叫体外膜肺氧和机,是一种用于协助重症心肺衰竭患者进行体外呼吸循环的急救设备,其原理是将血液从静脉中抽出,流经膜肺氧合血红蛋白并清除二氧化碳,再将经过气体交换的血液输回患者体内。简单的说,ECMO是把不堪重负的肺暂时“替换掉”,让患者“先活下来”,为肺功能恢复争取时间。
然而,ECMO运行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任何一项并发症都可能致命,随着ECMO运行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与日俱增。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肺功能,及时撤机,脱离危险成了救治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
24小时生命守护
做好ECMO系统日常维护的同时,还要“盯牢”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的变化,需要专业的团队和娴熟的技术配合,24小时分秒不间断地动态监测ECMO抗凝效果,血流量,膜功能以及患者生命体征。每1-2小时采血进行血气分析,根据结果不断调整ECMO转速,气流量,抗凝剂量,及时纠正内环境紊乱。
为更加精细地护理陈先生,隔离病房护士们4小时一班,每班至少有3名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24小时不离床地照顾。其中1名护士专职管理ECMO,2名护士专职进行患者基础护理。ECMO团队核心人员24小时在线,和值班医护随时沟通,及时处理抗凝、管路、流量等问题,呼吸治疗团队则不断根据陈先生的呼吸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让肺得到充分休息,康复师通过手法和先进的仪器对老陈进行适当的心肺和肢体功能锻炼。
经过十天昼夜坚守,该患者自主呼吸不断增强,面临撤除ECMO的挑战。3月3日中午,该院潘景业院长在床旁进一步下调ECMO参数观察到患者通气氧合功能稳定改善,结合分析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和呼吸机参数,果断作出判断,指令撤除ECMO。不负众望的是,这次撤机很成功。
目前,陈先生呼吸功能日渐恢复,脱离ECMO后也能顺畅呼吸,面对医护人员,他用逐渐恢复肌力的右手,写下了“谢谢大家”四个字。
记者了解到,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采取ECMO治疗并且成功脱机的,这在浙江省内属第二例。作为温州地区重症新冠肺炎集中收治的定点单位,温医大附一院重症隔离病房目前集结了一支多学科队伍,在医生专业配备上,除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内科以外,还有心脏外科、麻醉科、耳鼻咽喉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普外科、超声影像科、放射科、康复科等专科,整个救治团队相互分工、协调合作,重症患者相继出院。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