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 王艳琼 通讯员 黄丽颖 何倩)胰腺癌,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难治疗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五年生存率仅5%左右,平均生存时间约8个月……
4月11日上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周蒙滔教授领衔完成的《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导向诊治理论创新及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获2017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这道世界性难题的攻克带来曙光。周蒙滔教授也凭借其之前创建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综合救治体系,及胰腺癌诊治研究的这项成果,当选第五批浙江省特级专家,成为温州市第四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学者。
创建重症急性胰腺炎综合救治体系
将病死率从14.4%降至4.6%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由于该病复杂凶险,且医学界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不多、特异性差,目前全球的平均病死率仍高达15%左右。
从1995年开始,周蒙滔教授以降低病死率为目标,重点围绕早期多脏器功能衰竭与后期胰腺坏死继发感染这两个病死高峰展开研究,创建了突出“主动预防”“抢先治疗”“精细化救治”特色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综合救治体系,环环相扣,对人体形成保护壁垒,使病死率从项目开始前的14.4%下降至4.6%,并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部分技术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取得了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
2014年,周蒙滔教授以该项目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周蒙滔教授再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这是我国胰腺外科领域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找到了抑制胰腺“炎癌转化”的新方法
开辟降低胰腺癌恶性度的新途径
胰腺癌被称为“癌王”,是目前世界上最难治的恶性肿瘤,探索胰腺癌诊治的关键技术是周蒙滔团队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方向。
周蒙滔发现,“胰腺癌”之所以可怕,主要原因在于生物学行为恶性度极高,且在病变过程中,恶性度会呈级联式快速上升。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与团队历时十余年,以降低生物学行为恶性度为切入点展开抑制胰腺“炎癌转化”新方法的研究,创建了一系列突出“逆转耐药”“植物提取物治疗”“基因干预”等特色的诊治新技术,开辟了降低胰腺癌生物学恶性度的新途径,为胰腺癌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以第一完成人的成果《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导向诊治理论创新及新技术开发应用》获201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创建我国首个胰腺炎单病种专病专治中心
引领胰腺炎临床诊治管理新模式
2017年8月,周蒙滔教授领衔创建了由外科主导、多学科联合的胰腺炎诊治中心,这也是我国首个胰腺炎单病种专病专治的医疗单元。
该中心的成立,突破了传统胰腺炎临床管理的固有模式,改变了以往急诊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及ICU都能收治胰腺炎患者,但治疗方法不一、疗效不一的混乱局面,是周蒙滔及团队为胰腺炎诊治带来的“新支点”。
中心运行至今,团队前期总结的以“主动预防”“抢先治疗”“精细化救治”为特色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规范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标准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案使患者治愈率进一步提升,在病死率从14.6%降至4.6%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病死率降至1%以内,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症急性胰腺炎这一顽疾已被攻克。同时,管理模式的改变带来了集成效应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胰腺炎诊治中心出院病人与上年同期全院数据相比,增加了53.85%。
20多年如一日坚守
诠释“救死扶伤”的真正意义
作为肝胆胰外科专家,周蒙滔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年完成大量的开腹手术和腔镜微创手术、胰腺肿瘤切除手术。
他的医风严谨、朴实,注重因病施治。常常一日数次在病床旁,关注重症病人的病情变化。走上医院管理岗位后,他不愿放弃自己热爱的专业,早上提前上班、到病房查房,利用午休、晚上或周末时间为患者做手术成了他的工作常态。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要把病人当自己的亲人看,“如果他是你的亲人,你肯定会为他制订最佳的诊疗方案。”
正因如此,他收获了无数和病人间的深刻情谊,被誉为“瓯越名医”、“温州好人”。他也常常教育学生,“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我们的手术刀,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而在他的学生身上,往往也能看到他行医为民的影子。
截至目前,周蒙滔教授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国家卫生计生委-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SCI收录论文91篇,累计影响因子282.7,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60篇,累计影响因子199.3。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出版专著5部。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