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温州以另一种姿态走向了全世界。
温州医科大学,在浙南这片土地上扎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支撑其茁壮成长的,正是“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温州人精神。温州人精神在这里交融,并发扬光大。
2018年,温州正波澜壮阔续写编年史。与此同时,温州医科大学也迎来了60华诞。六十载风雨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温医大人薪火相传,共同演绎了自己的传奇。
艰苦奋斗的初创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偏居一隅的温州缺医少药。1958年,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定,设立“浙江第二医学院”,由浙江医学院分迁到温州办学,后以所在地改名为温州医学院。
65位由浙江医学院骨干教师、工作人员组成的创建人员,从风景旖旎的西子湖畔,一路颠簸来到群山环绕的温州,和温州的老师们一起,开启了学校的创业之路。而第一批新生仅百余人。
当年一穷二白。但从踏上温州这块土地的那一刻起,温医大人就秉承了温州人坚韧不拔的品格。教材不合用,老师们就利用课余时间自编教材。因为自习室小且座位不易抢到,学生们就爬墙去“百草园”(解剖室管理的植物园)自习。
王维松教授的彩色《人体解剖图谱》填补了国内空白,钱礼教授的《腹部外科学》影响了一代外科医生,缪天荣教授的《对数视力表》后来成为国家标准……在那样的艰苦年代,温医大人依然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特色引领的发展之路
偏居一隅,没有天时地利,温医大如何方能异军突起?眼视光学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数视力表”发明者缪天荣说过一句影响深远的话:“像我们这样的省属高校,处于温州这样的地级市,既不是省会,也不是大都市,就要扬长避短,做出特色。”
1978年,缪老以前瞻性的眼光,创建了眼科光学研究室,为日后眼视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缪老的两位弟子——王光霁、瞿佳及新一代接班人吕帆等人进一步发扬光大,创造性地建立了将眼科学与视光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和改革开放同龄的眼视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世界上第一个将眼科和视光学结合的眼视光学科在温州诞生;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眼视光学高等教育体系;建立第一个眼视光医院体系;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国际学术界认为,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视光学教育模式弥补了发达国家尚未涉及的领域,形成了被国际上称为眼视光学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确立了学校在眼视光学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地位。
集中资源,差异化发展,眼视光学科为学校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非凡的样本。这一模式形成后,学校药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也成为特色学科,相继成为浙江省一流学科。药学基于生长因子的研究,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成为相关领域翘楚。
敢为人先的创新之路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说过,“温州人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基因,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不断证实改革就是动力。不断改革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是支持我们走到今天的力量。”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深入温医大人的骨髓和血液。面对地理位置和名称劣势,学校主动化压力为动力,在学科专业发展上主张创新,鼓励冒尖。
眼视光学科的成功,催生了温医大人的创新动力,学校的药学、检验医学、临床医学中的儿科、骨科、妇产科等均从中得到启发,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实现了从高峰到高原的跨越式发展。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四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2%。近年来,温医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稳居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前十、浙江省属高校第一。
“火腿走路、筷子发芽”的创新精神,不断鼓励、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校发挥创新导师作用,通过本科生导师制把科研项目及成果直接带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研大师,诱发创新动力。学校建设创新平台,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支撑,坚持教学实验平台与科研创新平台同步建设,为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保障。
“立地顶天”的育人之路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温医大提出培养“立地顶天”“两有两能”专业人才的育人目标。所谓“立地”,就是要急国家之所急解国家之所需,大力发展临床医学、儿科学、精神医学、全科医学等脚踏实地、服务百姓、满足临床一线的医学人才。所谓“顶天”,就是要建设眼视光学、药学、检验医学等一批一流学科,让潜力学生在未来成长为在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人才。无论是“立地”还是“顶天”,学生都要具备“两有两能”——有情怀、有自信,能做事、能创新。
温医大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水涨船高。近几年,温医大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临床医学类毕业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一直位居全国前10%。2018年,学校16个专业投档线居浙江省属本科院校第一。
建校60载,温医大为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名医疗卫生人才,这其中既有像研发出宫颈癌疫苗的周健这样享誉海内外的一流科学家,更有许多扎根临床一线、服务广大百姓的业务骨干。
在他人出现危难时,温医大的师生总会挺身而出。温医大护理学院院长、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卢中秋,曾在飞机航班上成功抢救心脏骤停乘客;西子湖畔,眼视光学院2007届硕士毕业生张赟,向突然晕倒的行人伸出援手;在诸暨市浣纱大桥下,临床医学院2010级学生周杰跳入水中,挽回一条年轻的生命……
“一次次的突发救援,师生、校友、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生动地诠释了温医大人‘立地顶天’‘两有两能’的担当和情怀。”温医大党委书记吕帆自豪地说。
海纳百川的引才之路
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获批立项成为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基地,系国内地方高校首次入围“111计划”。
今年5月,温医大成立高等研究院,作为学校先行先试的引才特区。高等研究院坚持引才高门槛,计划在5年内面向全球招聘5~10个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PI团队。
“在我眼中,温州是个广纳人才的地方,能把各类资源整合在一起。特别难得的是给了我非常宽松的环境和做事情的平台。”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感慨。
本世纪以来,一批来自海内外的高级人才相继落户温医大。吸引他们来的,并非高额的薪酬,而是一如温州这座城市所显现出来的气质:开放和活力。
李校堃便是加盟者之一。2004年,时任温州医学院院长瞿佳四下广州,终于以他的人格魅力和诚意感动了李校堃,使这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年轻科学家毅然来到了温州医学院。2007年,李校堃将自己的户口从广州迁至温州。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身份认同,从那一刻开始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温州人。
近年来,温医大引进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350余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的数量,位居全国地方性高校前列。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到来,很好地优化了学校的人才结构,突破了学校原有的学科范畴,提高了学校的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
面向世界的开放之路
2001年,温州医科大学和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联合培养眼视光学博士。这是我国第一个国际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成为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典范,吕帆成为我国第一位中美联合培养的眼视光学博士。
目前,学校拥有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800多名留学生,和28个国家(地区)130多所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其中包括20余所世界百强大学。在学生海外交流和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等方面,都开展了实质性的交流合作。与波兰卢布林医科大学合作举办我国首个临床医学教育境外办学项目,与泰国东方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合作成立海外孔子学院,入选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
凭借温州人精神,温州医科大学在浙江、在中国乃至在世界大学教育和科技研究之林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走向国际化的温州医科大学,也推动着温州这座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城市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如今的温州医科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两万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教授职称评审权,办学特色鲜明、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2015年,温医大成为浙江省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温医大又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60年来,温医大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强烈的机遇意识,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敏锐地跟踪、捕捉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一切有利因素,从差别中寻求特色,从特色中寻求优势,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等院校的强校之路。”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说。
六十年一甲子,初心不忘。自从在温州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温州医科大学便烙上了深深的温州印记。温州医科大学的灿烂明天,必将为温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媒体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