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我省166名医疗人才深耕阿克苏三年,带学科建队伍作奉献
  • 浙江日报:白衣天使 无悔援疆
  • 作者:记者 钟卉 通讯员 蒋曦    通讯员单位:浙江日报   编辑:陈伟   字数:   浏览:4289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克苏,是我省支援新疆的对口地区。因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医疗条件落后以及医学人才的匮乏,使得当地很多复杂的手术只能依靠外援。

    2014年,浙江省第八批援疆工作启动。我省根据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原则,先后选派了来自浙江省市各级三甲医院的166名优秀医生,医疗帮扶阿克苏地区。

    工作地点跨越万里,语言、气候、饮食、思乡等一系列困难需要克服。除了救死扶伤的天职,援疆医生们更要担负起“传帮带”的任务,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兵团第一师医院由三级乙等医院成功晋级到三级甲等医院,实现了该地区三甲医院零的突破;300多名本地医生获得了独立开展诊疗手术的能力,70余项医疗技术空白被填补。

    近日,记者走近几位援疆医生,他们的故事或许能拼接起这群穿白衣的浙江援疆人的缩影。

    王定坤:“不能光嘴上指导,而要俯身做事”

    11月22日,阿克苏迎来了这个冬天的初雪。凌晨两点,温度已降至零下,援疆医生王定坤接听了阿克苏第二医院的求助电话后火速起身,顶着夜幕冲向医院——当地一小学生遭遇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深度昏迷,急需专家会诊抢救。

    加上准备时间,脑外科手术一般至少需要4个小时。对王定坤来说,通宵开刀是家常便饭,不能按时吃饭、作息紊乱、体力透支都是小事,对身体最大的伤害是“吃射线”——其中有一部分脑血管介入的微创手术,医生要穿着重达几十公斤的铅衣在血管造影机放射出X线的导管室里工作,手拿着导丝、导管小心翼翼为患者解除疾患,自己却受到射线的侵蚀。而在南疆,更糟糕的情况是,医院的设备大部分老旧、落后,以王定坤所支援的兵团第一师医院为例,血管造影机常年来都是小平板的,对人体的辐射量是内地3D大平板的好几倍,这对医生的身体有加倍的伤害。

    王定坤来自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擅长脑部有关的常规和介入手术,作为当地医院的“指导医师”,王定坤其实根本不用顶岗作业。可是王定坤坚持参与每一台他组里的手术:“不能光嘴上指导,而要俯身做事。只有我们参与到每一台手术中,才能手把手地传授当地年轻医生新理念、新技术。”

    项晓骏:亲情与使命的选择

    好男儿志在四方,真豪杰未必无情。

    2015年8月24日,浙江省中医院肾内科的副主任中医师项晓骏来到阿克苏地区阿拉尔市开展援疆工作。

    对于援疆,家有重病老母的项晓骏,内心曾经历过无数次斗争。2013年底,单位找项晓骏谈话,希望他能去援疆。去大西北体现人生价值、服务当地群众,未尝不让他心动。可是身为人子,项晓骏却无法挪开脚步:一年前他的母亲横结肠癌手术,经历6次化疗,还未完全康复,怀着要在母亲床前尽孝的坚持,他没有答应。2015年初,由于医院原定的第二批中医师因客观原因不能赴疆,领导再次找项晓骏谈话。而这次,依然心有顾虑的项晓骏,意外地得到父母、妻儿全力支持:去吧,完成你的理想和使命。

    在举家默默支持下,项晓骏在阿拉尔一边坐诊,一边带徒弟。他通过与浙江省中医院平台的接洽,引来了先进的技术项目,扩大了科室的诊疗范围,完善了诊疗手段,规范了诊疗流程。如今,他的3个徒弟已经能够独立坐诊。

    然而,病魔无情,2016年6月,项晓骏母亲再次查出癌症,当月进行手术治疗。项晓骏只在母亲手术期间请了半个月的假期探望,之后便匆匆返回新疆——阿拉尔的病人也急需要他。国庆期间,项晓骏利用假期回杭看望母亲,日记里,他写下:“10月7日是母亲第5次化疗,见到她时,头发已经掉了大半,脸略有浮肿,愧为人子,很想和她说一句宽慰的话却被热泪哽住。”

    援疆后,项晓骏每天都准时和家人视频聊天,视频那头,9岁的女儿常常陪在奶奶身边,一句懂事的“爸爸你放心,有我陪着奶奶”,让项晓骏万般滋味,“我一定要将我在这里的工作完美收官,才不辜负家人无私的付出与支持。”

    李惠萍:有爱心的温州妈妈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这场战争的先头部队。援疆医生李惠萍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从事急诊医学专业20多年的她,每天接触的都是急危重症的病人。然而见惯了生死,李惠萍的心却一点没有变“硬”,每遇到无助的患者,总想尽自己所能为对方做些什么。

    今年8月,阿克苏一名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19岁少年因家境困难,一时想不开而服毒自杀,抢救后住进李惠萍所在的急诊重症监护室。

    看着这个和自己儿子一般大的孩子,脸上显露的却是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沧桑和憔悴,李惠萍坐不住了。

    “医者仁心,很多时候,我们不光要治病,还要治心,一次自杀未遂容易造成二次伤害。我们若能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或者为其现实困难出谋划策,能很大程度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当天,李惠萍带头捐款并在朋友圈里发了信息,希望有好心人能为这个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很快,李惠萍的朋友、同事都第一时间慷慨解囊,为这个孩子筹集了1万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并保障了他未来4年学费都有爱心赞助来源。在组团式援疆的汇报会上,李惠萍被医院称为“有爱心的温州妈妈”。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