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青年时报:供给侧改革中 大学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 浙江代表团中的多位高校校长认为,创新的源头是教育,以此培养创新的人才产生创新的成果
  • 作者:丛杨    通讯员单位:   编辑:朱雪芬   字数:   浏览:3263
  •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到了59次。对创新,各领域理解不同:企业主坚信创新主体是产品,科研者认为创新灵魂是科技,在浙江代表团中,有多位高校校长,他们认为,创新源头是教育。

        “以教育的创新,提供创新的教育;以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以创新的人才,产生创新的成果。”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关于“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概述拥趸者众。

        高等教育应是创新的源头

        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南方科技大学一直在做关于改革的事情:从开创“631”招生模式、考生不再“一卷定终身”,到一年设置为3个学期,抽出一个学期鼓励学生创业,探索的脚步似乎从未停下。

        “没有创新的教育和教育的创新,创新无法长久,也无法真正支撑创新型国家与人才强国的建设。”陈十一说,“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归根于创新型的教育,特别是创新型的高等教育,“以教育的创新,提供创新的教育;以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以创新的人才,产生创新的成果。”

        相同想法的人不少。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也说,不论是转型、创新、产业发展等都需要人才的支持。人才从哪里出?高校。“没有优秀的人才,任何发展都是没有基础的。而教育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林建华看来,大学就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们说市场、企业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普通高校也同样需要调结构、需要转型。”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叶飞帆说,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高等院校需要从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做出调整,对接社会人才需求。

        高校毕业生要与市场相匹配

        如何调整?叶飞帆表示,以往高校的发展是眼睛向内看,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办什么样的专业;什么专业的教师力量强,这个专业招生的名额就多。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各方面质疑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情况开始出现,“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匹配问题,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

        叶飞帆举例,一个企业生产了很多的好产品,可如果不是市场所需的那也没有价值,“这是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样,高校的毕业生也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否则就是浪费。”

        如何与市场相匹配?

        陈十一说,南方科技大学有一项创举:允许教授每周有一天去企业做咨询,鼓励产学研结合,明确教职工可以获得职务发明成果及技术转换收益的70%。如此一来,既很好地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又摸清市场脉络,更好地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人才。

        但这只能说是南科大的创举。全国人大代、温州医科大学原校长瞿佳感叹,像儿科医生、全科医生这样社会需求量大的学科类型,在招生学校数量、招生总人数方面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地方性院校的培养能力不成问题,缺的是拍板权力。”

        人才培养应该以需求为导向

        在瞿佳看来,这样的权力,该下放的就要下放。

        林建华说,其实国家已经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划定了底线,同时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努力方向,就是为国家发展提供学术人才、科技支持;社会公众期待大学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高质量的教育;大学本身以提升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追求。

       “简单地说,人才培养应以需求为导向。”林建华说。

        对于浙江来说,这种需求更为明显。“浙江的经济发达,更需要按照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叶飞帆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就是适应社会需求的体现。紧扣社会需求,紧扣市场需要,同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科建设,通过高质量来提高应用型人才建设,更好地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