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人物
温医人物
  •  王建光:在教与研中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 作者:瞿金莹 郑燕飞   来源:基础医学院   编辑:姜小玲   浏览:32927
  • “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校基础学院生物科学系主任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中心副主任,兼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厚实的简历挡不住她灿烂的笑容,初次相见却能带来一种久违的亲切,她就是王建光老师。她总说“脚步要踩得实,目光要看得远,学会仰望星空。”

    兴趣导向,做学生知识的驱动者

     教学有三种境界:教书匠、名师、人师。要想成为名师和人师,仅仅追求知识传授的教学肯定是不够的,还要善于教会学生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

    “教学要科学地给予,要能激发学生的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作学生的兴趣导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学生知识的驱动者很重要。”王建光如是说。

    “当老师与其说是我的职业,不如说是我个人价值的实现,”王建光用好奇心加成就感对自己的职业予以了概括--好奇心给予了她丰富的知识,学生求知的眼神给了她动力与快乐。她常说“师生关系是互为师徒,在生物化学领域我是学生的老师,在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可以给我更多的灵感”。从2000年到现在,17年中,从最初的温州医学院基础学院生化教研室讲师,到现在的温州医学院基础学院生化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一路走来,职位变了又变,而始终不变的是她那一颗热爱教育的心。

    “我始终认为,如果一堂课结束学生没有因为要跟上我的节奏而感觉一丝疲倦,那是我浪费了他们的时间,比起让学生一味地听我把知识塞给他们,不如只做一个驱动者,给学生一个目标,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索,知识总有忘记的时候,而学习的能力是延续一辈子的事情。”王建光的课堂上从来不会出现强买强卖的现象,她的课堂是紧凑的,开始于一个一个通过课堂上努力学习可以找到答案的的问题,结束于一个又一个科学上的前沿,是需要通过课后的大量自主学习或者是需要努力研究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她说,“想让学生好好听课,靠的不是老师如何去强调课堂纪律,靠的是课堂上知识的吸引力,教师人格修养的魅力”。即使她的课堂节奏紧凑,即使上她的课不能有一丝懈怠,但她的学生从不愿错过她的一节课,三尺讲台后的那个笑靥,对学生而言,远远比手机更有吸引力。

    不断思考,探索如何将科研梦想照进现实

    王建光还是一个思考者。“活着就要思考。”她确实是一个善于思考,渴求思考,勇于思考的人。她认为在研究生教育中,科研是必须要认真走的一条路,科研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她始终秉持““思考一切学生,一切思考学生,思考学生一切”。

    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科研工作对身为教授的她来说是必不可少的。2011年王建光从第二军医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于2013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勃生物医学生物中心访问学者,如今已是我校基础医学院风湿病发病机制及抗体药物研发研究团队带头人,研究方向是风湿病蛋白质组学筛选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的大样本、多中心验证和功能的研究。五年来获得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和浙江省科技厅公益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资助。并在Arthritis & Rheumatism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等顶级学术期刊及SCI收录论文18篇。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科研对身为教授的她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她的科研团队组成却有些特别,除了常规的研究生,还招收了近20余名本科生。

    “我觉得学习不能只执着于眼前,你要学会放眼未来,虽然很多学生以后不会走科研这条路,但我认为无论以后是临床医生还是科研学者,科研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它教会你严谨、专一,这是课本里学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给学校的本科生提供这样一个科研的大平台。”王建光的科研团队招新时往往人满为患,20个人的小队伍面试人数总是超过百余人,而她也总是耐心地接待每一位同学,不错失一根好苗子。

    不是只有研究生才能做科研,只要老师肯付出,学生肯努力,本科生也能做的和研究生一样好,这是她一直以来秉承的理念,也是她的这一理念,为很多学生的未来早早打下了基础。几年来,她共指导本科生获得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6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并且在第七届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她热爱学生,有着崇高的人格,凭借着自己丰硕的精神力量宝库,无尽无悔地孕育一茬茬、一代代的莘莘学子。

    王建光是一个热爱学生的人。她反思自身的专业成长,严格要求学生,思考学生的未来朝向,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

    只要一和王建光的学生提起他们的这位生物化学老师,学生首先会说:“她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我们!”

    有人说她严格,可是她的课堂没有明文写下的课堂纪律,她从来不板着脸给学生上课,她会充当学生的知心姐姐,她称她的学生为“孩子”,她会教她的“孩子们”规划未来;有人说她不严格,可是面对浪费课堂资源、对自己的学习模棱两可的学生,她会不留情面、厉声批评。

    “我批评学生,不是因为他们不尊重我的教学成果,而是他们以后总有一天会走上临床岗位,今天多一分认真,明天就少一分失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然嘴上教训着学生,而她的内心却是对学生充满深深的关爱。

    生物化学作为临床学生的基础课程,往往在大一、大二时便会完成学习,但王建光却不认为这门课只是在给学生打基础,课堂上讲的不只是考试的知识点,还会告诉学生们考研的重点,甚至考研以后的重点。“我不希望我的学生来上课只是为了应付期末的考试,我更希望他们能通过课堂,来规划他们未来的人生,从开始时就给自己的未来定下目标。”

    她的学生总说,上完王老师一学期的课,便已经将整个大学生活规划妥当了。

    “好之”“乐之” ,张弛有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跟从本心的人生态度,渗透到了王建光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爱,而是一种更深的懂得,懂得比爱更难得。作为师者,我们需要懂得这些孩子们,启发学生的“好之”“乐之”心理,老师应该天天做,年年做,不断去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王建光如是说。

    当问到人生追求是什么时,王建光回答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能造福他人,回报社会”。“做出成绩需要主动性,主动性需要兴趣。外压的效果不如自己感兴趣,不如自己主动去做。”谈到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王老师开心地说:“游泳!“游泳早已成为她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常说,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可以使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同时生活也会丰富多彩。除了游泳,王建光还喜欢在空闲时听听歌。“歌曲能和我的情感同步,产生情绪的宣泄和共鸣。”

    同学们私下里常感叹,王老师仿佛是一个不睡觉的超人,有时早上起来竟能看到老师凌晨三点发的通知。对此,王老师笑言自己睡得确实比一般人少些,但并非不睡,只是有时熬夜,有时早起,只要她觉得自己头脑清醒,能做事情,就会马上做,不会想现在是几点。

    这就是王建光,她潜心教书育人,无怨无悔地孕育着一批批莘莘学子,并全心全意融入到学生的人生幸福征程之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