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五岁开始职业规划
受访者:Terry,来自美国加州,55岁,现为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二十几年前,她来中国高校做过老师,学医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活到老,学到老,在Terry的眼里,上大学,年龄不是问题。
以前是否参加过世博会:没有
个人推荐展馆:非洲国家的展馆
Terry谈美国教育:美国高校和职校的毕业生就业也很难。在美国非常注重毕业生的社会经验,一个多5年书本学习时间,但没有社会经验和一个少5年书本学习时间,但多5年社会实习经验,公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所以,美国毕业生往往会先选择做志愿者或是在别人身边当助手拿很少的工资。在美国,四五岁孩子的意识里就有自己的职业观了,在高中就有预科课程,根据自己以后想要从事的职业去选择课程,在大学里都配有专门的职业咨询老师。这为大学省了不少力,也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实践。
曾做过教师的Terry深有感触地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设施有直接关系,所以,美国学校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和中国一样实行了绩效工作制。学校根据学生的表现,如学生标准考试成绩和老师掌握技能的多少等标准,来衡量教师的表现和工资待遇。这样做除了激励教师不断发展专业知识外,还可以促使孩子不“掉队”。在美国如果有一个孩子“掉队”了,老师会在课后进行一对一的无偿辅导。不过,对美国前几年实行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改革方案,Terry有些自己的看法。她说这三四年来感觉美国的孩子们变化很大,以前孩子回家大部分是去玩,现在是去写作业,看书。她说:“我5岁的孙子现在每天回家都会花上两个小时去做作业,看书,都不怎么去玩耍了。虽然,孩子们学习努力了,不过,作为家长却不高兴了,因为孩子们失去了真正属于他们的快乐。看着小孩子的愁容,大人们也笑不起来了。所以,这个方案还是有待改善的。”
美国在教师队伍建设这方面,受政府和公共基金支持。美国还设立了“教师晋升项目”,旨在招聘优秀教师,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美国对教师的教龄很受重视,因为教龄长,意味着经验也相对丰富。
IT教育从娃娃抓起
受访者:米小涛,来自印度那格浦尔,现就读于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第一眼见到米小涛就被其灿烂的微笑所吸引,微卷的黑发,深邃的眼睛,还有那印度特有的褐色皮肤,无不显现这是个阳光十足的男孩。
以前是否参加过世博会:没有
个人推荐展馆:印度馆和中国馆。米小涛很喜欢这次世博会上印度馆的主题“城市与和谐”,对印度和中国的历史都很感兴趣,尤其是中国元素“红色”和“鼎”,能呈现出东方特有的魅力。
米小涛谈印度教育:“我的家乡在印度那格浦尔,那是个十分优美的城市,离孟买比较近。2007年10月,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来到了温州医学院,从此踏上了在异国求学之路。面对陌生的文化、陌生的文字和陌生的面孔,多亏了我们热心的中国同学,他们总是热情地帮助我,教我中文,让我感受到了温暖。”
当我们聊到印度的IT行业时,米小涛十分激动地向我介绍了班加罗尔,这个IT行业非常发达的城市。“当我看到那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时,深刻感受到了它的繁荣,为此我总是非常自豪我们国家的IT科技。世界上40%的IT外包和生物制药外包都是从这个地方流向世界各地。”
印度IT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他就是从小开始学电脑的。他说在一些有条件的大城市开办儿童电脑学习中心或俱乐部,已成为一项新的产业。这些电脑培训中心为3~14岁的儿童设计了不同的课程,每家公司的项目针对不同的年龄组。这些培训与学校的日常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对于那些3~8岁的小娃娃们,只是最轻松地学着玩,以他们自己的节奏与方式学习,不会给孩子增加负担。促成这一电脑教育市场的形成有两方面因素:从官方来看,印度很多邦政府都在认真考虑向广大老百姓推广信息技术,内阁及一些邦的信息技术部都成立了专门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为在学校实施IT教育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家长也希望孩子们熟悉信息技术。据说,从前印度的父母最希望孩子将来当医生、当律师,而现在若问一位家长愿意让孩子做什么,答案毫无疑问是“软件工程师”。
米小涛说,印度IT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学员只需完成基础教育后,不用对接高等教育,直接进入职业教育就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大大降低了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培养周期。在印度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国内外民间资本积极投入IT职业教育,采取各种经营方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规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印度APTECH计算机教育公司,以特许的经营方式推广IT职业教育,已在印度国内及世界30多个国家发展了1500多个教育中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私立化跨国化
受访者:苏佳代(Soo Chia Yee),来自马来西亚,就读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
以前是否参加过世博会:没有
个人推荐展馆:马来西亚馆、南非馆和中国馆。 她觉得这三个展馆的建筑设计都很独特,也很期待自己能去一睹它们的风采和魅力。
苏佳代谈马来西亚教育:马来西亚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以及小部分少数民族组成。在马来西亚,小学是用华文教学,高中时,数理科用英语教学,历史地理等则是用马来文。马来西亚很重视教育民族化,这是他们一代一代留下来的传统。身为华侨的苏佳代学习中文已经13年了,即便她觉得中文是三门语言中最难的一门,但是她还是以自己是华人为荣。
记者问及马来西亚英语环境如何时,苏佳代说,马来西亚的学校大多数都是英语授课,平时生活学习中可以接收到很多英文,但是要学好英文,关键还是看自己有没有兴趣,是否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还要平时多练习。
最让苏佳代感到自豪的是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是世界上第一个集中发展多媒体信息科技的计划,近几年的“多媒体超级走廊”发展非常迅速,自1996年创建以来,已经吸引了1000多家公司入驻,创造了2万多个就业机会,带动的软件产业规模已达65亿美元。它确定了多媒体产业应用性发展的七大创新性旗舰,即电子政务、多功能卡、智能学校、远程医疗、研发集群、电子商务和科技企业家发展计划,为多媒体厂商和用户提供一个理想的发展空间。
苏佳代说,马来西亚教育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高等教育私立化。上世纪80年代开始,马来西亚政府就解禁私立高等院校,私立学院数量从1992年的156所一下子增加到2000年的600所,另外还有10所私立大学,其中包括3所外资大学。同时,高等教育项目合作也跨越了国界,许多来自澳洲、英国、美国的大学与马来西亚本土的私立大学、学院合作,为学生提供教育项目,如复制国外的教育项目、提供远程学习以及双方合作项目等。马来西亚的许多教育改革都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相互作用的产物。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